阳光体育背景下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洛阳市洛龙区中小学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通知》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校体育活动要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要积极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条件、培养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丰组富,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地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大课间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已经打破了“操”的格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还能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中,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思想,各学科课程改革,课程模式的改进已经成为必然。大环境的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顺应了改革的体育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发展、进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探索。   本文以洛阳市洛龙区中小学为例,在实践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模式”即指导思想、目标、组织程序、条件、评价等进行探索研究。这样对真正落实国家“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健康第一”的政策给予理论支持。对推进我国教学课程改革,给予切实例子和科学评价。这也是国家和学校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和契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对洛阳市洛龙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期对 “大课间”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全面总结洛龙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先进经验,以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今后河南省乃至我国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和工业4.0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协同创新成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创新共同选择的最新模式。然而,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否如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里面充盈着师生话语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而当下学校课堂场域中很多时候却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即学生的自主性话语权遭到剥夺。教学中充斥着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