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快速的经济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外,也面临着如何改善民众精神生活,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问题。作为美术系的研究生,我从自己研习的抽象绘画领域中深入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在本论文中,我将从“借物移情”这个角度切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理念在以抽象绘画为主的现代性媒介实现转换的可行性。在第一章里,我对“借物移情”这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研究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中的表现形式来考证“借物移情”这一创作方法在古代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借物移情“为基础的意象活动和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精华之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面临着如何将传统理念进行现代性转换的问题,抽象绘画是可行的转换媒介之一。第二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抽象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方面。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移情》是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发展的基础,沃林格在书中将抽象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进行论述,以抽象冲动为心理依据对具有平面性,二维性和几何性的古代(原始)艺术进行解释,并证明其存在价值和美学依据。这一观点在当时推动了以抽象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进步,而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则需要思辨的继承,“移情”的概念和“抽象”既有对立的方面,也有共存的可能,即便在沃林格本人也认为“希腊古典艺术创造的有机自然是抽象与移情奇迹般的结合”。在第二章中,我首先对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进行了再读,从中寻找和本论文论点相关的论据,并消除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之后通过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不同绘画流派进行梳理,可以探究其表现形式和观念中所蕴涵的“借物移情”思想或痕迹;在最后一部分中,我从中西方的哲学基础角度出发,分析双方“物”,“情”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表达形式上的区别。在当代艺术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哲学观下的“借物移情”移植到抽象绘画中,可能是抽象绘画本体语言发展的新契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家在抽象艺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第三章里,我将对主要艺术家和作品的进行整理,分类,并分析其中的“借物移情”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物”,“情”关系。最后,通过回顾抽象绘画近期在国内外进行的主要展览和收集,分析相关评论家的理论和文献,从实践的角度了解“借物移情”在中国抽象绘画本土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获得的肯定,并展望其未来趋势走向,进而完成对本文论题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