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的开展,教师日益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亦逐渐形成。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遵循一定的路径,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个普遍的途径,了解学生所处的位置,才能够“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策略,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本研究在综述了国外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的研究——学习进程,以及化学家的观念——ChemQuery评价体系,将标准参照测验理论、“四基石”模型、BEAR评价系统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包含理论建构、项目设计、结果赋分、测量模型、解释模式等五部分的评价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以中学生“变化观”的评价为实践,对框架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具体操作,验证了评价框架的合理性,并且对学生的“变化观”水平进行了定量化,得出了中学生目前所处的变化观水平,针对学生“变化观”的培养提出了教学建议。本论文共包括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意义,主要从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性、理论体系完善的需要、观念建构的需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综述了国外有关学习进程以及化学家的观念的研究,了解学习进程的含义、学习进程研究的意义、学习进程的验证以及建立化学家的观念这一框架的具体内容、建立的过程及方法,为本研究中评价框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第三部分,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还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本研究将标准参照测验理论、“四基石”模型、BEAR评价系统作为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构建了包含理论建构、项目设计、结果赋分、测量模型、解释模式等五部分的化学基本观念的评价框架,并对各部分的操作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在理论建构中完成了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界定、分类以及基本理解的阐述,并且给出了各观念的发展水平及行为范围;在项目设计中确定了内容选择和题型选择的原则;在结果赋分中采用SOLO分类的方法;在测量模型上选择了由Rasch模式扩展而来的部分计分模型;解释模式则主要选取分离度、信度、加权拟合值、非加权拟合值、气泡图、怀特图、一维性检验等进行解释。第六部分,以中学生“变化观”的评价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充分验证评价框架的可行性。通过对结果赋分标准的修正以及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学生所处的“变化观”的水平。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主要包括化学基本观念评价框架的合理性,学生“变化观”的水平以及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八部分,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