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仅点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文学联系紧密,为众多文学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写作素材。先秦两汉时期的梦文学,是我国早期的记梦文本,也是后世梦文学的发展源头。本文主要对先秦时期“梦”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梦”在文本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梦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梦境的艺术表现。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文化思潮对于梦文学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纵向的整体观照,探究梦文学的流变过程。绪论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现阶段我国关于梦文化、梦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主要研究先秦至两汉时期,时人对梦的认识和梦观念的发展演变,具体探讨了殷商时期至汉代,先人对于梦的态度与观感,并结合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分析不同时期梦观念的发展原因与变化特点。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的占梦卜辞,是我国最早的记梦文本,而占梦时“问凶”数量多于“问吉”,可见商代之人大多数情况下将梦视作凶兆。周代出现了专职的占梦官,并对梦进行了分类。与商代相比,梦带给人的恐怖感有所消退,人们对于梦的认识更加理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都曾谈及对梦的看法。基本上都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解释“梦”的产生,而不是依从前人将梦看作神灵的谕旨或是预测未来的征兆,诸子论梦具有去神秘化的倾向。汉代梦理论在先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王充结合医学知识,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探讨梦,并坚决反对梦兆迷信,王符则创作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论梦专文《潜夫论·梦列》。第二章主要对先秦两汉时期历史散文中的涉梦文本进行梳理归纳,并分析其类型特点。史书记梦侧重于叙事,从先秦到汉代,历史散文梦境描写一脉相承,均以叙事为首要目的,基本沿用“做梦—释梦—梦验”模式,主要以政治为核心,以教化为旨归。本文将先秦两汉历史散文所记梦例分为三类:预兆之梦、报应之梦和感生之梦,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左传》《史记》记梦的独特之处。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为先秦两汉的与梦相关的诗歌与辞赋。自先秦至汉代,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诗歌中梦的情感效应逐渐增强,梦描写的文学色彩愈加浓厚,不再是政治、历史或哲学的附属。辞赋方面,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塑造的“巫山神女”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汉代辞赋中的梦元素不断增多,尤其是《梦赋》的出现,代表了“梦”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开始走向成熟。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庄子》《列子》中的梦寓言。《庄子》《列子》中的梦寓言借助梦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特点来阐述对生与死、虚与实、物与我的深刻认识,以梦喻理。同时《庄子》与《列子》都善于运用虚构和对比的手法来创作梦寓言,但《庄子》多借梦串联上下文,借梦中对话代自己发言,而《列子》多以梦为中心展开情节,通过混淆梦与现实的区别来凸显自己的理论。第五章主要分析梦的文化意蕴与后世影响。本章归纳总结了文学作品中的六类梦意象与其象征意义。同时,也梳理了先秦两汉梦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梦例,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经典梦意象而不断被后世文人墨客所采用,如“庄周梦蝶”、“华胥梦”、“巫山神女”等等,都在后世诗歌辞赋中频频出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素材库;另一方面,先秦两汉的梦文学作品也在创作思路、结构模式方面予以后世思维点拨,为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