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叶,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消费狂潮。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金钱的追求彻底颠覆了勤恳工作、节制消费的传统价值观,金钱本位的消费观成了定义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如果说前工业时代的消费是为了获得“维生之必须”,从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喜悦感。那么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裹挟下的消费仅仅简化为——为了消费而消费。在丰盛的消费符号堆砌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商品王国中,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占有更多符号用以彰显自己的价值。正是在对符号的强烈依附性中,业已丧失原始的稳固和谐的幸福感的个体逐渐沦为单向度的官能性的人。当消费主义一步步将现代人的历史感、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消杀殆尽,个体面临的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虚无的深渊,成为荣格所说的“孤独的现代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消费者的个体原本的主体性遭到彻底抹杀,主体陷入了被符号化了的虚假的消费体系的泥淖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危机问题的爆发。由于现代科技对宗教的进一步祛魅,失去信仰支撑的个体在个人主义的消费观的驱使下,过度追求个人享乐,片面的无节制的追求增长,无视生态自然规律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导致光鲜亮丽的消费景观背后满目疮痍的生态文明危机加剧。作为这一时代浪潮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弗兰岑洞见了这一切虚假繁荣背后的社会危机。从新世纪之初的《纠正》到十年之后的《自由》,弗兰岑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从家庭矛盾危机中洞察其背后折射的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下美国社会迫在眉睫的价值观导向问题,试图从中寻求一剂良方。经济全球化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优越不言而喻,但接踵而来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导致种种社会危机也逐渐暴露出其资本主义的本质。弗兰岑以其知识分子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与其说是美国社会危机,毋宁说是全人类亟待解决的生存危机问题,并将之撕开来曝光,为执迷于增长的神话中不能自拔的个体敲响警钟,深刻体现出了其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本文将立足弗兰岑《纠正》《自由》这两部作品,以消费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为支撑,从消费社会对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等造成的影响中,以小见大,洞悉两部作品中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危机问题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从而进一步把握其背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