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润楠的耐低温生理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樟科宜昌润楠为试材,研究了低温胁迫下宜昌润楠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细胞膜透性变化;SOD、POD、CAT活性变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宜昌润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含量变化是逐渐降低的,而叶绿素a/b则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其中叶绿素b下降幅度较叶绿素a降幅大。2.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质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增加,证明低温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3.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在低温处理过程中,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而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而且整个温度胁迫过程中,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根系,说明叶片的耐寒性高于根系。在脯氨酸的变化方面,根系和叶片的变化趋势相同,大体呈现下降趋势。4.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在整个低温胁迫过程中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的CAT活性和SOD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即呈现上升——下降的规律;POD活性变化则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5.叶绿体超微结构:在本试验中,宜昌润楠具有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线粒体数量和累积淀粉的能力,这可能暗示了其潜在的抗寒能力。但在-5℃时,淀粉粒减少,细胞结构模糊,说明宜昌润楠已出现明显伤害症状。6.对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的质膜透性与MDA含量、SOD、POD、CAT均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三种酶活性呈负相关。7.本研究结果表明:宜昌润楠一年生幼苗根系的抗寒性低于叶片,在-5℃的条件下,已经达到根系的半致死温度,此时叶片也已出现明显伤害症状,说明宜昌润楠一年生幼苗在-5℃的环境下不能安全越冬,需要一些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常常以植物造景、借助植物抒发感情、阐述哲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
学位
哈尔滨“市树”家榆(Ulmus pumila L.)冠型开展,但易感病虫害,其应用受到影响。东北黑榆(Ulmus davidiana var. mandshurica Skv.)冠型较家榆窄,据研究报道抗病虫较家榆强。
经过2年来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外生菌根的调查研究,采用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的综合观察分类方法,初步划分出15种不同的菌根共生类型。本文对这15种
使用改进的矢量中值滤波算法对广东省九曲水林场TM图像数据进行滤波消噪处理。处理结果与传统的滤波算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林区TM图像而言,改进的矢量中值滤波器具有出色的
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八景最初是文人进行诗画创作的题材,后来发展成为一笔数量可观的风景资源,常常被记录于一地历史与地理的地方志中。我国具有众多的八景文化
【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学校已经开始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本文在这里研究并概述在智慧校园的交涉当中如何有效的应用物联网技术。  【关键词】智慧校园 物联网 有效应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组(FJJKCGZ15-05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11-02  在计算机、互联网两次世界信息产业浪
该研究以郑州市东南象限样带为例(样带起点为郑州火车站,以京广铁路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各延伸3km,至谢庄车站后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样带至郑州市域边界),在郑州市地形图和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