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共生法制建设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暖与资源枯竭以及经济发展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应对经济发展、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国家战略。各国都在不遗余力的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式损害,努力寻找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特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佳范例,如果模拟生态系统的这种特性建立工业间的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减少区域内工业对外部自然资源的需求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产业共生”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可持续工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得到重视,产业共生又称工业共生,是不同企业间通过彼此通过合作交换物质,能量和其他信息,实现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系统体系形成各种资源(原材料、水、热量)循环流动的闭合系统,最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学的理论都为世界各国开展产业共生,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交换,实现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产业共生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产业共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制定必要的经济措施鼓励企业间控制污染技术的发展,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并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去规范企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市场。  本文在介绍产业共生发展原理以及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产业共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这一本质特质出发介绍了其理论基础,通过国际减排、政府环境政策的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企业间发展产业共生,促进副产品的再生利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产业共生的驱动力。并且根据各国发展产业共生的实践,指出了法制建设对保障和促进产业共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本文介绍了我国产业共生法制建设状况,简单介绍了我国实施产业共生的现状,我国发展产业共生的法律框架以及促进产业共生发展的具体的法律制度。  接着,本文着重通过对滨海新区产业共生发展的实证分析,剖析我国产业共生发展的问题和障碍。  最后,通过对我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完善以及通过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促进企业间副产品和闲置资源的交换,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构建企业间产业共生网络,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其他文献
学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早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