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机械测试、生物力学测试与主观舒适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穿着时间后不同后跟中底硬度篮球鞋机械缓冲性能及穿着测试鞋进行接球上篮、垂直着地动作时人体动力学、运动学及主观舒适度指标,研究和探讨穿着时间及后跟中底硬度对篮球鞋缓冲性能的影响。其结果可为篮球鞋的设计制造及消费者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5名男性篮球专项运动员(年龄:20.9±1.2岁,身高:178±3.0厘米,体重:73.4±7.6公斤),3双不同后跟中底硬度(高硬度、中硬度、低硬度)篮球鞋。应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VICON-T020 Motion Systems,200Hz)及三维测力台(AMTI-BP6009, 1000Hz)同步采集受试者在测试鞋穿着0、18、36、54及72小时后接球上篮及垂直着地时下肢动力学及运动学参数,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 150mm)进行主观舒适度评价,同时应用冲击测试仪测量中底材料的缓冲性能。测试鞋的穿着过程由3名年龄、身高、体重、鞋码及场上位置均相似的受试者完成,每双测试鞋在每个测试阶段均随机分配给受试者。应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确定鞋后跟中底硬度及穿着时间(3种硬度*5个时间点)对所有测试指标的影响。后继检验采用LSD法,规定一类错误的概率小于0.05时数据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结果:在机械测试及接球上篮测试中,后跟中底硬度及穿着时间对峰值冲击力、能量回弹及垂直第一峰值力最大加载率存在交互影响。接球上篮测试中,后跟中底高硬度鞋垂直第一峰值力及第一峰值力平均加载率大于低硬度与中硬度鞋(p<0.05),垂直第一峰值力随穿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垂直着地测试中,后跟中底高硬度鞋垂直第二峰值力、第二峰值力平均、最大加载率大于低硬度与中硬度鞋(p<0.05)。穿着中硬度鞋踝关节外翻峰值角速度小于高硬度鞋(p<0.05)。同样,垂直第一、二峰值力,达到第一、二峰值力最大加载率均随穿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穿着36小时后,踝关节内翻峰值力矩及外翻峰值角速度大于穿着0小时后(p<0.05)。主观舒适度测试中,垂直着地时低硬度鞋后掌缓冲及整体舒适度评价好于高硬度与中硬度鞋(p<0.05)。穿着36小时后受试者主观舒适度评价高于穿着0小时及穿着72小时后(p<0.05)研究结论:1.低硬度与中硬度鞋缓冲性能好于高硬度鞋。2.穿着18小时后中底缓冲性能开始下降,并随穿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3.低硬度鞋中底缓冲耐久性差于中硬度与高硬度鞋。4.后跟中底硬度与穿着时间对篮球鞋缓冲减震性能存在交互影响。5.中底缓冲性能的下降影响进行篮球基本动作时踝关节的稳定性。6.评价后跟中底缓冲性能的机械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和主观舒适度评价的结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