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苍耳中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跟踪技术,从苍耳中分离不同的组分进行生物测试,并对高活性组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和生物测试,测试高活性成分对小菜的拒食,产卵忌避活性,以及小菜蛾成虫的趋向行为选择,记录其对小菜蛾产卵行为的影响。最后对高活性的组分通过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苍耳次生物质的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测试采用索氏提取法得到苍耳的甲醇提取物,用氯仿萃取。对苍耳氯仿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五个粗提物组分,拒食活性测定发现粗提物组分四在浓度为0.1mg/ml时,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高达81.29%,远远超过其他组分。用小菜蛾成虫测定粗提物的产卵忌避活性,测得粗提组分四的产卵忌避活性为63.65%,其他组分都在37%以下。活性追踪结果表明,苍耳粗提物中,粗提组分四活性最高。(2)苍耳活性组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测定将组分四进行多次柱层析和重结晶的方法获得12个组分的结晶,用叶蝶法进行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其中组分10和组分11的拒食活性以及产卵忌避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分,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测试浓度为0.1mg/ml时两组分的拒食率分别为79.78%和82.15%。在对小菜蛾的选择性产卵忌避活性测定中,组分11的效果最好,处理后24h、48h、72h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7.03%、75.75%、68.79%,研究还发现产卵忌避活性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组分11和组分10的生物活性持续时间明显比印楝素长。(3)苍耳活性组分对小菜蛾的行为影响用Y型嗅觉仪测试苍耳活性组分对小菜蛾成虫趋向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组分10、组分11和印楝素对未交配的雌性和雄性小菜蛾有明显的负趋向作用,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未交配过的雄性小菜蛾对印楝素的选择系数最低,达19.72%,组分11其次,达24.17%,未交配过的雌性小菜蛾对组分11的选择系数最低,达23.89%。未交配的雄、雌蛾、交配过的雌蛾对组分10的选择系数分别为28.06%、25.56%、29.44%,与组分11非常相似。同时还发现小菜蛾是否雌雄,是否交配都不影响其对苍耳活性组分10、11的负趋向反应。将羽化1天的小菜蛾放到养虫笼中,观察小菜蛾的产卵行为发现:对照组12h后就有少量的小菜蛾在叶面叶脉凹陷处产卵,3天后小菜蛾大量产卵,7天后有黄色集聚卵群斑块的出现,而组分11的处理组,24h之后才有小菜蛾产卵,养虫笼顶部和四壁出现的卵粒比对照组要多得多,小白菜叶面没有黄色集聚卵群斑块的出现,说明了组分11具有抑制小菜蛾在小白菜上产卵的活性。(4)苍耳活性组分的GC/MS分析对组分10、11进行GC/MS分析,组分10和组分11都含有苍耳谷甾醇,苍耳豆甾醇,以及少量的菜油甾醇,其中苍耳谷甾醇、苍耳豆甾醇丰富度较高。组分10跟组分11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而拒食活性、产卵忌避活性和对小菜蛾的负趋向活性要比组分11要稍低,可能跟苍耳谷甾醇和苍耳豆甾醇的含量比及含量多少有关。本论文就苍耳的活性物质进行多次分离得到活性组分,并研究了活性组分对昆虫行为产生的影响,望根据植物的化学防御与昆虫行为的协同进化原理,开发出以忌避作用为主,拒食和毒杀为辅助的新型“植物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