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于一系列国际社会问题,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供应就显得更加重要。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2000年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的集聚现象更加明显,这种集聚效应对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判断2000年至今的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的趋势,弄清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水稻生产区位集聚是否对水稻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顺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东北地区市域统计数据,首先从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产量这两个角度对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变化进行分析,随后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对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政策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生产区位集聚对产量变化的增长效应,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东北地区生产区位演变时空差异显著:一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产量都不断增加,其中黑龙江省起主导作用;二是水稻种植面积重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水稻产量重心向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移动,其中水稻产量的重心移动速度与移动距离要高于水稻种植面积,这表明水稻产量相比水稻种植面积更不稳定,更容易受影响;三是通过分析水稻生产标准差椭圆变化,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呈现先收缩后扩张的趋势,水稻产量呈现先收缩后扩张再收缩的趋势。第二,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整体越来越强,其中研究期间水稻种植面积区位基尼系数稳定上升,水稻产量区位基尼系数波动上升,分省来看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产量区位基尼系数高于辽宁省高于吉林省;分析水稻生产集中度表明,东北地区水稻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其中哈尔滨市在所有时期的水稻集中度均为最高;分析分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产量生产集中指数可以看出,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产量生产集中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分地区水稻生产专业化指数表明,水稻生产专业化指数高于1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至辽宁省营口市一线;分析莫兰指数发现,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区位集聚现象逐渐加强,每个阶段都有了“高-高、低-低”两极分化的集聚现象,具体表现出“低-低”集聚增多,“高-高”集聚减少的特点。第三,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集聚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在本研究中基础设施水平中的效灌溉面积、自然因素中的温度、技术条件中的机械总动力与化肥施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中的人均GDP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集聚的影响明显。而本文选择的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代表政策因素的农业税减免、代表运输能力的每平方公里公路长度、代表科技因素的科技因素的全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址勘查业单位从业人员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水稻生产区位集聚对水稻产量的增长有贡献,不同时段的贡献程度不同,而且不同区域的集聚增长效应不同。分析发现水稻种植规模的增大是导致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水稻技术效应的贡献不稳定,大部分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增加起负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水稻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集聚效应对水稻产量促进明显的地区如哈尔滨市、齐齐哈市、绥化市都发展成了水稻生产区位集聚区,而集聚效应不明显的地区,水稻种植越来越少。本文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了东北地区水稻产业区位集聚的优化对策。首先分别对水稻生产优势区与水稻生产非优势区的提出了差异化的水稻产业发展策略,其次从水稻生产区位集聚优化的视角出发,对水稻生产集聚区的农业政策、技术推广体系、品牌效应、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创新模式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提出的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提高,将东北地区水稻的生产集聚转化为促进东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动力,使得水稻种植户收入稳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最终实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