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阈下的古罗马城市社会研究——以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罗马城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罗马共和制晚期开始,罗马城和罗马社会一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改变反映着这种变化的历程。
  首先,通过考察空间形态下罗马城的早期历史、地理以及人口体系,了解罗马城悠久的历史、神秘浪漫的起源。在罗马人的心目中,罗马城是其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随着对外扩张和财富的涌入,罗马城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给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探究城市空间的劳作和日常生活。对罗马城的考察从物质空间转向社会空间,即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中的组织以及社会生产等。分析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和社会等级,介绍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与婚姻、娱乐和文化、宗教信仰等,在此基础上进而考察罗马城的空间在该时段的更新和维持。
  在罗马,作为公共空间的广场,往往是城市宗教、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活动常在这里进行。广场较为集中地承载了罗马社会演变的历史。自共和时代开始,随着疆域拓展,罗马城人口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供水、卫生、住房、粮食供应问题,不断推进罗马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大规模的供水道、下水道建设,以及从地中海世界运输粮食提供给市民等举措,无疑有助于维持古罗马城市的正常运转。
  本文的最后部分,解析空间形态下罗马城的城市治理问题。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问题。作为罗马国家的首都,罗马城一直受到洪水、大火、疾病、犯罪、贫困等城市问题的困扰。罗马城出现城市问题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口的膨胀,先前缺少城市规划等。但从共和晚期开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体现了国家对于城市管理的作用。
  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空间的变化反映着城市社会的变革,空间既是社会变革的中介也是社会变革的结果。从罗马城空间的考察可以看出,空间既有容器也有磁体的功能。罗马城在管理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较好地维持了城市的运转,但是城市的过度扩张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和衰败,致使城市终因丧失其必须的精神要素而加速衰亡。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变化也形塑着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在城市广场、神庙、娱乐场所等日益成为城市的政治、经济、信仰、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
  作为古罗马国家的首都,罗马城无疑具有典型性,本文希冀以罗马城为视角,探讨公共空间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拓宽城市研究视野,加深我们对古代罗马文明的理解。
其他文献
油画艺术离不开形与色这两大要素,尤其在非抽象绘画中,画家通过形与色建立画面。本文从我个人在绘画过程中的实践出发,将循序渐进的论述色彩在油画中通过自身的对比及色彩之间的关系,与形体的结合如何来构建画面。通过例证、引述与分析,主要分五个部分论述油画中的形色结合。首先简述自印象派之后的形色观的发展,提出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协调构建形体,在绘画中实现“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后分别分析论述色彩与形在画面中的的
学位
人形符号的创作是我在研究生阶段一直在实验和尝试的,这三年我主要从画面的绘画语境,还有对于心灵和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在创作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还有我在每一个阶段的尝试和实验,努力去实现自我,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事物,把他们转化成为我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并把绘画实践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在接下来的画面中呈现出来。  我对于绘画的一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这短短的三年不足以代表
学位
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线”的传承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工笔重彩“线”造型的研究与思考,继承与发展,提出“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创新,“线”的书写性,“线”的装饰美,“线”的意象性,新工具材料引进的同时通过对造型意象性,色彩意象性,传达出一种意象物态本质精神,通过中西艺术文化大融合,中国工笔重彩画在自身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表现性。并从“线”的空间、构图、装饰,意象以及韵律论、方法论、思维论等方面,开始对“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蓬勃发展。各大女装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运营模式,纷纷紧跟潮流开启“微营销”模式。在精准营销概念的引入下,微信的点对点精准营销优势更为突显。微信的出现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场营销革命。不过,伴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同样面临许多的问题。例如:隐私安全问题;用户参与体验的问题,企业微信的运管问题等等。在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的今天,为何“微营销”会打败
学位
汉字造型优美,内涵丰富。经过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绵延的进步,汉字蕴藏着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逐渐趋于融合,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企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注重品牌形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越来越国际化,汉字元素逐渐受到了许多设计师的青睐。本文从中文字根组合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汉字做为一种文字符号与
学位
地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遗产承载方式,它用独有的方式展示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关于土地归属的变更的重要史料。用上面生动的文字告诉我们在古代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土地归属的所有权的制度,地契大都记载着对于土地的变更的管理,记录着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看似平凡的地契却记载着不平凡的历史。在如今也依然受到重视,延伸到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房产证,作为一种契约延续下来,地契的存在让我们不仅在了
学位
本文分析了以内心视像为基础,经由内心解读生成观念后再以图像的方式转化出来的这种在当代图像世界下大环境下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工作形式。重点对视像以及图像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述进行了讨论,分别对相同视像与不同视像下的情感表述进行了对比,对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举例,同时也结合了自身创作的过程以及在艺术工作中的收获与领悟。以影像绘画为研究对象,理论性地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及绘画和影像相互关系的问题。
学位
描绘场景或是有场景组成的绘画作品,在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出现在画面当中的背景,可以作为记述或是描述一个事件始末的舞台,在诸多有连续性故事情节的作品当中,场景的出现为故事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场景的使用就是各部分不能缺失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能够用胶片对故事进行记录前,连续的故事在视觉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被应用在当下一些先锋戏剧中,场景对故事的推进和制约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  绘画
学位
江东,吴帝孙权掌权以后,逐渐深化了对史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认知,从而加强了对史学的重视,并在其统治末年,委任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模拟《东观汉记》体例编篡了《吴书》,此书虽因为丁孚、项峻二人皆非史才而没有引起巨大反响,却拉开了编篡孙吴史的序幕。  到吴少帝孙亮时期,又以韦昭与华票、薛莹、周昭、梁广重修《吴书》,历史走入晋朝之后,晋人对孙吴史编篡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而这其中由私人编篡的史书占据
学位
赙赠是一种以财物助丧的礼仪制度,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及对其亲属的抚恤。该制度自先秦时代萌芽至中古盛唐时期日趋完善。与前代相比,唐代赙赠发生诸多改变。首先,自唐代始赙赠制度有了明确的法令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赙赠数额得以确立,且“准品给赙”的原则也为后世所效仿。其次,赠物内容一改前代以钱货为主的模式而以布帛、米粟等实物居多;施行范围也逐渐由皇家诸亲和高品官员扩展至有德行的妇女、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首领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