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经济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特殊的具有双重政治和经济属性的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集聚性、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广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等进行了多尺度、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应对传媒全球化竞争的对策和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全文共分为十一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以及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创新。第2章是理论综述,主要对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有关区域发展的理论、广电传媒相关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影响力理论进行了充分阐述和评析。第3章在第2章的理论基础上,对广电传媒相关概念,兼具喉舌功能和产业特性的广播电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对中国广电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模式等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同于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或商业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三个阶段。即使在“商业性”阶段也并不能够完全商业化,广播电台、电视台机构的设置和运营还必须在“事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虽然起步晚、产业化发展慢,但随着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广电产业创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拨款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不断缩减。为了揭示广电产业的地区差异性,第4章从产业发展和收入构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投入、创收水平、广告能力以及其它收入等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考察和分析。作为精神需求产品的生产产业,广电产业在空间上具有与地区GDP相类似的由西向东不断增长的规律性。考虑到广电产业的公共服务性质,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当前还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以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为了对广电产业的空间差异和趋同性进行深层次挖掘,第5章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模型支持下,结合GIS技术,运用图表分析、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广义空间模型、Panel Data模型等对中国省际广电产业发展和收入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规律性的空间格局和空间集聚性的存在,即具有最高发展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均位于中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广电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中西部地区则是明显的“冷点”地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第6章通过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对中国东中西部、省域、地市域、县域等尺度广电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电产业具有明显高于三大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且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各尺度下的产业效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性。从地市域和县域角度,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热点”地区,而中部、西北部地区则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冷点”地区;从县域角度,在全省广电产业不算发达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也是劳动生产率的“热点”地区。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第7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2模型对中国30个省域1997~2004年的广电产业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计算出每一年的生产有效点、绘出生产前沿面,并计算出各年和累计的过剩投入率。上海、广东和北京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代表,宁夏、青海和西藏则是“低投入低产出”的代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相对来说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代表。为了进一步定量地衡量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性,第8章通过运用产业集聚指数、相对集中指数和区域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指标,结合空间统计模型和GIS工具,对中国不同时期广电产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度远高于三大产业;从全国和省域尺度来看,中国广电产业的发展均处于成长阶段;此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广电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与生俱来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而导致的产业特殊性,本章对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及集聚效益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大众媒介所特有的“地方化”趋向、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广电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广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集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对广电产业的综合评价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第9章通过建立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均方差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2000和2004年的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优势明显,西部的贵州、甘肃等省则竞争力明显落后。四年来,省际之间综合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很不均衡,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竞争力加强,西部地区则主要是政府投入加大而增强了实力。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广电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三个区域内34个城市的广电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现为,排行中两头差异明显,即上海、北京和深圳竞争力优势明显,最后一名的承德得分不及上海的五分之一,其余城市之间差异不太大;三个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长三角城市的优势很显著,珠三角居中,京津唐的劣势明显。随着区域内同质、异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广告争夺大战不断上演,通过分布于东中西部的18个城市入手,从地方电视台吸引力、节目收视竞争力、电视广告投放潜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电视广告竞争力的差异和原因。作为一种生产意识形态的产业,广电产业可通过直接、间接和外部性等渠道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第10章定性地分析了广电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负向影响。并结合Pearson相关和Panel data模型,对北京和上海两市广告投放对商品零售额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吃的商品”的广告投放和其商品实际零售额和零售额同比增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亦即广告正向引导作用的存在;此外,同样是“吃的商品”,除去广告引导的影响,北京比上海具有更旺盛的消费能力。本章还对人口发展水平对广告效应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告收入和人口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随着人口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电广告收入几乎以同样的趋势增长。最后,本章还通过“超级女生”、“韩流经济”和“浙江横店影视集团”等实例从电视媒介平台催生娱乐经济、广电产业影响国家经济和广电产业引起社会分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对广电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第11章,也即本文的最后一章,在前文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面对广电产业全球化竞争,中国广电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着手,提出应对策略;从广电产业的涓滴和极化效应以及产业的区位效应出发,并结合产业的双重属性,提出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其他文献
西洛他唑(商品名:培达,pletaal)是新研制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1,2]。近年已在我国上市,为了了解它对中国人群的药理作用,我们观察
为研究大豆卵磷脂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妊娠时间相近的长大二元杂种母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约30头母猪。试验时间从妊娠第100天开始至产后7 d结束,
作为一位世界学术大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学、社会等各方面,然而,国内外尤其国内对罗尔斯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伦理学视角的研究很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总结历史、面对现实,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问题,而是要引进怎样的F
中国轿车市场正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中国正成为外国品牌和自主品牌竞技的舞台。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国轿车市场为例研究轿车品牌形象的因素结构,对于企业品牌管理,尤其是国内自主品
生长在一个密集植物群中的植株由于相互遮蔽而不可能对风的影响做出反应,因为这样的环境条件(有限的光资源)对由风导致的矮小表型植株的生长是不利的。为弄清在密集植物群体
要比较有针对性地建设"一带一路"研究的信息资源体系,首要问题是必须调研清楚具体的信息需求。"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信息资源需求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宏观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中的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物的激增带来了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这种语境中,建筑实践逐渐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随着工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我国逐渐丧失了作为世界加工工厂的绝对优势。众多的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快速、低成本、模仿跟随性产品开发模式也逐步陷入了困境。中小企业需
从家族企业到公众公司 美国的媒体公司,特别是报业公司,基本都由私人创办.然而,经过长期的市场洗礼,只有那些成长迅速、发展健康的企业才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或被其他更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