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HJ原油,DH原油和RD原油粘度较大,管道输送提出降粘增输的需要,首先考察了一些表面活性剂和一种合成的降粘剂对三种原油粘度的影响。其中,对于HJ原油,除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原油有降粘作用,其它表面活性剂对原油均有较为明显的增粘效果;表面活性剂均对DH原油具有一定降粘作用,其中十六烷基吡啶氯化铵的降粘效果最好;而自制的降粘剂对RD原油有较为明显的降粘作用。然后,选用Fe(NO3)3,FeCl2和FeCl3三种铁盐,考察其对HJ原油和RD原油粘度,重油组分的质量分数电导率,四组分含量以及组分分子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铁源,铁盐浓度及不同溶剂(甲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对HJ原油和RD原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盐对HJ原油和RD原油粘度有不同程度的增粘效果,且甲醇作为溶剂时铁盐对原油粘度的影响比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溶剂时更为明显;Fe(NO3)3和FeCl2对原油的增粘效果比FeCl3更为明显。随着外加铁盐浓度的增加,渣油体系的胶体稳定性参数减小,说明铁盐的加入促进了沥青质聚沉。加入铁盐后,渣油体系的沥青质组分含量升高,同时,导致沥青质分子量明显增大,可能促使部分胶质发生缔合成沥青质,同时促进了沥青质的缔合。此外,加入铁盐后,沥青质的甲苯溶液电导率升高,说明铁盐导致沥青质分子极性和导电性增强。总之,原油或渣油中铁盐的侵入促进沥青质的缔合,加速沥青质的聚沉,导致体系的粘度增加以及胶体稳定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