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是肝脏持续损伤、修复反应时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降解与沉积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HSC活化之后转化为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纤维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PI(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P,TGF-β1)是介导肝损伤及纤维化的最关键的细胞因子。自噬是经溶酶体介导的对细胞内蛋白和细胞器等物质进行降解的过程,是细胞内重要的生存调节机制,已有很多研宄表明,细胞自噻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肝内胆汁淤积,最终转归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本研究小组早期研宄发现在PBC患者肝组织内TGF-β1可能会通过细胞自嗤水平调节alph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的产生。因此,探讨TGF-pi与自噬在肝纤维化形成、发生及发展中的具体机制,对于未来更有效、安全的以TGF-β1或自噬为靶目标治疗肝纤维化的意义重大,其研宄结果将为肝纤维化的防治延缓或停止肝病病理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宄将探讨细胞自噬、TGF-β1与人肝星形细胞系LX-2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LX-2经含10%FBS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并传代,经不同处理方法培养:(1)DMEM完全培养基与LX-2共培养48小时(h),收集0h、1h、3h、6h、9h、12h、24h、36h、48hLX-2。(2)加入TGF-β1至终浓度为10 ng/ml与LX-2共培养48h,收集0h、1h、3h、6h、9h、12h、24h、36h、48hLX-2。(3)加入TGF-β1至终浓度为10 ng/ml与LX-2共培养48h,分别在20h加自噬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Al,BA1)至终浓度为3nmol/L、10nmol/L,氯喹(Chloroquine,CQ)至终浓度为10umol/L、30umol/L,3-甲基嘌呤(3-methyladenine,3-MA)至终浓度为300umol/L、1000umol/L,于48h收集LX-2。(4)DMEM完全培养基中与LX-2共培养48h,分别在20h加BA1至终浓度为10 nmol/L,CQ至终浓度为30 umol/L,于48h收集LX-2。(5)加入TGF-β1至终浓度为10 ng/ml与LX-2共培养48h,在20 h将DMEM完全培养基换成平衡盐溶液饥饿LX-2激活自噬4 h,此时收取LX-2细胞蛋白样品,同时换成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至TGF4 1加入后的48h,收取蛋白样品检测。(6)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不同处理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B-I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alpha-SMA的蛋白表达量。(7)RT-PCR方法检测各组Fibronectin和alpha-SM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LX-2在基础状态下有低水平自噬,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越明显,而Fibronectin和alpha-SM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2)TGF-β1刺激后LX-2自噬在3h开始出现,24h开始达峰,48小时减弱;Fibronectin和alpha-SMA的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48h增多明显。(3)TGF-β1刺激并抑制自噬后高浓度BA1和CQ组LC3B-II蛋白表达量增力口,加入自噬早期抑制剂3-MA后LC3B-II蛋白含量明显减少,Fibronectin和alpha-SMA的蛋白表达量随着自噬抑制而增加。(4)正常培养条件下抑制自噬后LC3B-II蛋白表达量增加,Fibronectin和alpha-SMA的蛋白表达量随着自噬抑制而增加。(5)TGF-β1刺激后,饥饿诱导自噬LC3B-II蛋白含量明显增加,Fibronectin和alpha-SMA蛋白的表达量随着自噬激活而减少。(6)TGF-β1刺激组较基础状态组Fibronectin和alpha-SMA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BA1组、TGF-β1+CQ组和TGF-β1+3-MA组、TGF-β1+饥饿组与TGF-β1组相比Fibronectin和alpha-SMA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无明显差异。结论:LX-2在基础状态下有低水平自噬而无明显纤维化;TGF-β1可激活LX-2发生自噬并促进纤维化;在TGF-β1刺激条件下抑制LX-2自噬可促进纤维化,激活自噬可抑制纤维化。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了解PBC与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患者及单纯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分布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北京协和医院2010-2016年住院及门诊PBC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其血脂异常特点,评价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00例PBC合并血脂异常患者、29例PBC合并SS患者、83例同期体检中心的单纯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其血脂异常特点,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1)血脂异常分布:136例PBC患者中,血脂异常者100例,占74%,患病率高于同年龄人群。PBC患者血脂异常分布:总胆固醇(TC)升高占61%(5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占58%(48/83)、甘油三酯(TG)升高占47%(46/9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占26%(21/82)。PBC 合并 SS 组:TC 升高占 18/29(62%),LDL-C 升高占 13/27(48%),TG升高占10/29(34%),HDL-C降低占5/27(19%)。单纯血脂异常组:TC升高占 61%(51/83)、LDL-C 升高占 70%(58/83)、TG 升高占 37%(31/83)、HDL-C降低占 25%(21/83)。(2)PBC组临床特点:按血脂异常临床分类,高TC血症、高TG血症、LDL-C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分别占14%,19%,10%,57%。混合型高脂血症组肝酶、总胆汁酸水平及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高于高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与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分析:TG、LDL-C与瘙痒正相关,TG、TC与肝酶、胆酶、胆汁酸呈正相关,LDL-C与胆酶、白蛋白呈正相关。(3)组间血脂比较:PBC组较单纯血脂异常组TC、HDL-C水平高,LDL-C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C合并SS患者组LDL-C升高较单纯血脂异常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BC合并血脂异常组以高TC血症为主,单纯血脂异常组以高LDL-C血症为主。临床分类方面:PBC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血脂异常组易出现单纯TC升高(14%vs 5%,P=0.046)和单纯TG升高(19%vs8%,P=0.042),而混合型高脂血症比例较单纯血脂异常组低(57%vs77%,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水平比较:血脂异常PBC组较单纯血脂异常组血 TG(2.36±2.13vs1.57±0.75,mmol/L,P=0.001)、HDL-C(1.64±0.75vs1.31±0.38,mmol/L,P=0.001)水平高,LDL-C 水平(3.27±1.22vs 3.61±0.69,mmol/L,P=0.03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临床比较:血脂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临床瘙痒发生率(26%vs 8%,P=0.032),血清总胆红素(TBIL17.3 vs 14.5,P=0.02)、(直接胆红素 DBIL 5.5vs 4.4,P<0.04)、胆酶水平更高(GGT 193 vs 105.5,P=0.04;ALβ183 vs 135,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PBC组与合并SS组比较:临床口眼干发生率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低,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高,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BC血脂异常比例高于正常同龄人,以TC和LDL-C升高为主;PBC血脂异常以混合型高脂血症为主,出现混合型高脂血症的PBC患者肝损重于其他种类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严重程度多与疾病肝功能异常程度相关。(2)PBC合并血脂异常与单纯血脂异常血脂分布类型不同,其中临床分类方面差别明显,且两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明显,PBC合并血脂异常较单纯血脂异常组易出现高TG血症且前者TC、HDL水平较后者高,LDL水平较后者低。PBC合并SS患者组LDL-C升高较单纯血脂异常组发生率低。单纯PBC与合并SS患者血脂异常分布及平均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合并SS患者易出现口眼干、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且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较单纯PBC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