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辅料Ⅰ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来源 :广东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u1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寻找适应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均衡释放的优良缓释辅料。  方法:①采用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粘度计等测定表征改良辅料Ⅰ的官能团结构、粒径与粒径分布、流动性、颗粒溶胀能力、黏度等物理化学性能。②以释放度为主要指标,研究改良辅料Ⅰ与糊精、淀粉、糖粉、乳糖、微晶纤维素、CaHPO4·2H2O等填充剂以及改良辅料Ⅰ与HPMC、EC等缓释辅料的配伍变化。③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改良辅料Ⅰ的喘平缓释片中总生物碱体外释放度的变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改良辅料Ⅰ的喘平缓释片中3指标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东莨菪碱体外释放度的变化,绘制释放曲线,并用零级模型、一级模型、Higuchi模型、Korsmeyer-Peppas模型、Hixson-Crowell等数学模型进行拟合。  结果:①改良辅料Ⅰ的性能表征:改良辅料Ⅰ是一种多糖类物质,有一定的溶胀能力,流动性一般;离子强度对粘度的影响不大表明它不太受胃肠道中的电解质的影响;它的粘度受pH的影响较大,在强酸或碱性条件下粘度会增大,且在碱性条件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吡喃葡萄糖苷单元在碱性水溶液中发生了重叠,导致氢基从a键(直立键)到e键(平伏键)的转换,这个光学位置的偏转将扩大随机无规卷曲。这一现象最终导致改良辅料Ⅰ分散体粘度的增加。②改良辅料Ⅰ的配伍变化:从改良辅料Ⅰ的配伍变化优选出两处方——处方A:40%改良辅料Ⅰ+60%CaHPO4·2H2O(处方A空白片)和25%改良辅料Ⅰ+5%HPMC K15M+70%糊精(处方C空白片),该两处方中配伍材料均是较好的改良辅料Ⅰ作为缓释辅料的最优配比。③含改良辅料Ⅰ的喘平缓释片的释放度研究:含改良辅料Ⅰ的喘平缓释片在前2h释药量在30%左右,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前6h释药量约为总浓度的60%,而12h内释放基本完全,这都基本符合中国药典关于缓释制剂的要求,显示改良辅料Ⅰ具有比较理想的缓释效果。处方A和处方C的3指标成分相似度都大于50,说明都能达到均衡释放,且处方C的3指标成分f2值更接近于100,相似度更高,说明处方C的3指标成分均衡释放效果更佳。处方A和处方C的3指标成分,其缓释行为基本都与Korsmeyer-Peppas方程拟合相关性最好,处方A中3指标成分释放指数n都介于0.45至0.89之间,释放机制为非Fick扩散,即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处方C中伪麻黄碱和东莨菪碱释放指数n介于0.45至0.89之间,释放机制为非Fick扩散,即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而麻黄碱释放指数n值大于0.89,倾向于骨架溶蚀机制。  结论:改良辅料Ⅰ是一种经过改良的具有优良缓释效果的亲水骨架型缓释辅料,它使中药复方缓释制剂达到均衡释放成为可能,对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该研究课题是“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小叶菝葜抗痛风性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课题编号:30960494)的一部分,研究对象为小叶菝葜。小叶菝葜(Smilax microphylla C.H.Wright)为菝葜科植物,又名乌鱼刺、地茯苓藤,攀援灌木,生于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处,主要产于华东及华南各省。该植物在江西、湖南境内野生资源丰富,其味甘、苦,性平,《全国中草药汇编》、《江西
背景: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流行性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对其干预是防治药物依赖的一个新课题。对苯丙胺依赖形成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中药钩藤已在许多戒毒复方中使用,但其主要活性成分钩藤碱对苯丙胺类依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复制苯丙胺依赖大鼠模型,观察钩藤碱对苯丙胺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检测大鼠脑内伏核及杏仁核NMDA受体2B亚单位的表达及中枢氨基酸类、单胺类及内啡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