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RACK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性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 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及家畜的弓形虫病。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各地感染率不一,对于不同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的结果也不同。对于一般人群,常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则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妊娠期妇女感染,则可引起流产、畸胎、死胎等不良后果。另外,弓形虫也是造成畜牧业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弓形虫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健康。但是,目前对于弓形虫病的治疗以及疫苗的保护性效果都不尽人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弓形虫的入侵、致病分子机制以及免疫应答分子机制,才可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和高保护性效果的核酸疫苗。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foractivatedCkinase1,RACK1)为一分子量约为36KD的支架蛋白,属于WD40家族。研究证明,在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sC,PKC)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它不仅可以结合稳定PKC,而且可以和其他蛋白结合调节细胞的生理效应。在疟原虫中,研究证明RACK1可能参与其无性生活史阶段,参与其红细胞内期状态的形成。在杜什利什曼原虫中,RACK1具有强免疫保护性,是理想的基因疫苗候选分子。在弓形虫的入侵机制研究中,PKC转导通路具有下调巨噬细胞功能,增加弓形虫自身的易感性等重要功能。研究弓形虫的RACK1蛋白对于研究弓形虫的入侵和致病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研究目的: 构建重组质粒PET-30-RACK1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实现目的蛋白的体外表达;用纯化的目的蛋白与PKC进行结合实验,为研究PKC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弓形虫入侵、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分子基础;检测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为研制弓形虫基因疫苗提供候选分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关于RACK1的进化树,了解其作为功能进化基因的价值。 研究方法: 1.弓形虫RACK1基因克隆菌株pMD-18-RACK1/JM109的构建和序列测定提取弓形虫总RNA,逆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克隆菌株PMD-18-RACK1/JM109,序列测定、对比分析。 2.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蛋白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输入目的基因序列,预测目的基因的结构及表达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3.弓形虫RACK1基因表达菌株PET-30RACK1/BL21的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表达将重组质粒pMD-18-RACK1和表达质粒PET-30均进行双酶切、连接、转化、构建表达菌株。IPTG体外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 4.目的蛋白的纯化和结合分析利用HIS标签结合柱纯化目的蛋白,用纯化的目的蛋白做结合功能分析。 研究结果: 1.构建RACK1基因克隆菌株并进行序列测定提取的总RNA28S、18S、5S三条带清晰完整,OD260/OD280=2.04。PCR扩增出大小约1000bp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比对,同源性为100%。 2.生物信息学分析RACK1基因理论分子量为35147.32da、等电点为5.87、消光系数为76620。RACK1蛋白含有七个WD40保守结构域,具有疏水性,在第234-254位氨基酸处有跨膜螺旋结构,具有富含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的结构域,和疟原虫在同一进化水平,所在的进化支比人类所在的进化支长。 3.构建表达载体并实现了目的蛋白的体外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目的条带大小约为36KD,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blot分析目的蛋白可以被抗HIS抗体识别。 4.目的蛋白经HIS标签结合柱纯化,经鉴定为目的蛋白,Westernblot分析目的蛋白可以被兔抗弓形虫血清,人抗弓形虫血清识别。目的蛋白与PKC结合,经Westernblot分析,可被人抗PKC抗体识别。 结论: 1.构建了弓形虫RACK1基因的克隆工程菌株,为目的基因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2.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基因具有抗原性和与蛋白结合的功能,为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进化方面,具有功能进化基因的价值,人与鼠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则用鼠作为弓形虫的感染模型,对弓形虫病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3.成功构建了弓形虫RACK1基因的表达工程菌株,得到重组融合蛋白。 4.重组融合蛋白具有抗原性,并可和PKC结合,具有结合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黏附和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分子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柿树和柿子是秋天最耀眼的景现.难怪张中行先生认为秋天的柿树最可入画,贾平凹先生也视柿树如佛. rn20世纪80年代以前,老家有很多成片的柿林.特别是屋前那四棵高大的柿树,我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