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查阅大量有关中风的古代和当代文献以及总结导师王灿晖教授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之上,首次提出瘀热互结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核心病机之一。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瘀热互结的病机,确定凉血散血法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则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瘀热互结的病机和凉血散血法的基本要求,以及温病教研室近十余年对凉血散血法的实验研究,筛选出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散血法的基本方剂,契合于瘀热互结的病因病机,使得瘀血得散,瘀热以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为了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凉血散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综合使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NIHSS、Barthel Index和中风病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以及国际公认的生存质量评价标准(SF-36),这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多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并探讨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科学性的评价,为揭示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研究方案,入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互结型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按研究方案完成的共70例,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按照基础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在基础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散血法的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两组连续用药半个月。安全性指标观测:用药前后各记录一次基本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全胸片。疗效指标观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Index、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医证候评分。入院时和用药后半个月各进行一次。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和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改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瘀热互结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凉血散瘀为本病的重要治则之一。凉血散血法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用于轻、中度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