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难”是文学创作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对“苦难”的抒发感怀是作家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对人类命运的考量的文字表述。就是面对这一不可摆脱的话题,使得文学作品中每一个关于“苦难”的细微因素都成为打动读者最深刻的原因。张承志以独特的视野取材于中国中西部边远地带的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以散文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他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里的人们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敬仰。在新世纪市场经济世俗化的社会潮流下,张承志及他的散文话语姿态使他在文学史上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他以极端的态度,异端的思想表现出一种傲气和对现有的社会中“灯红酒绿”的漠然。然而,他的散文通过抒写艰难困苦中民众坚忍的精神品质表达出作家内心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平民意识。对作家张承志的评论,文学评论界有过褒扬也有过质疑。质疑的是张承志超过了一定限度的姿态,因而认为他及他的作品走向了极端。赞扬的是张承志用他直白的对话方式向读者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底层民众血泪和心声的理解,以及他的散文所传递的文化思考。正是他对那种不可名状的精神的信仰,使他执着而又决绝,容不下半点妥协和怯懦,正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是当下中国现实中所缺少的,所以他和他的作品被读者所吸引。无论质疑亦或赞扬,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本文主要从张承志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作者的感悟这一视点说开。分四个部分:首先分析张承志由小说改写散文这一现象的原因,即他创作散文的动机,由此确定张承志散文创作的必然。其次,主要对张承志关于写“三块大陆”上的民众生存状况的散文的解读,探析张承志坚持自己的创作立场为底层民众而创作来完成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第三部分,谈张承志散文的艺术表现,从中论述作者散文创作的审美性。最后,论文简述张承志的散文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杰出代表,其中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闪耀出强大的思想光芒。论文概括起来,分别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内容分析、艺术表现及文化意蕴四个部分将张承志及其散文作品做一个评论,以此挖掘张承志散文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