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考察大学生面临的日常应激事件特征;(2)考察抑郁症状对大学生日常应激的影响;(3)考察性别因素是否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抑郁症状和应激的关系;(4)考察基于“最弱连接”的消极认知方式是否能够预测应激的发生。方法:对中国某两所大学的825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追踪研究。首次测查时,使用以下量表评估个体的抑郁症状、应激和认知方式:(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2)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 Hassles Scale, SHS);(3)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CSQ)。首次测评后,每隔一个月对所有参与者的抑郁症状和应激进行追踪测评,共追踪两次。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l Model, HLM)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三类应激事件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类应激事件的得分差异显著(F=175.65,p<0.001),事后比较显示,三类应激之间两两显著;而在应激事件的性别差异检验中,发现只有在学业应激水平存在差异(t=3.56,p<0.001),并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2)抑郁症状对三类应激事件及应激总分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主效应分别为:抑郁症状预测学业应激(β=0.29,t=5.33),抑郁症状预测社会应激(β=0.30,t=5.35),抑郁症状预测一般知觉应激(β=0.3,t=-5.96),抑郁症状预测应激总分(β=0.9,t=-6.46)。(3)性别与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对学业应激(β=-0.14,t=-1.75)、社会应激(β=-0.11,t=1.31)、一般知觉应激(β=-0.13,t=-1.82)和应激总分(β=-0.38,t=-1.87)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4)最弱连接得分对三类应激事件及应激总分的主效应均显著,分别为:最弱连接预测学业应激(β=0.96,t=4.70),最弱连接预测社会应激(β=0.74,t=3.31),最弱连接预测一般知觉应激(β=0.51,t=-2.69),最弱连接预测应激总分(β=2.11,t=3.81)。结论:(1)在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事件中,对其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而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比男生面临更高水平的学业应激,但是在社会应激,一般知觉应激方面没有差异。(2)抑郁症状对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均存在预测作用,支持应激激发模型在大学生样本中的构建。(3)本研究发现应激激发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4)最弱连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发生均存在预测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消极认知方式在应激激发模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