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唆犯认识错误是指在教唆犯罪过程中,教唆者对犯罪事实或教唆行为、实行行为法律性质的评价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不一致。这类认识错误是狭义共犯认识错误中的一种,主要涉及的是教唆者出现认识错误,因此教唆犯认识错误的责任认定要受共犯理论的制约,而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由于立法空白导致司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学理予以解释说明。解决教唆犯认识错误应坚持法定符合说和部分犯罪共同说为基本立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以此基本立场为前提并结合共犯相关理论加以认定。教唆犯事实认识错误是教唆犯认识错误中经常发生的一类,以教唆犯为主体,根据教唆犯的成立要件、被教唆者实行行为对教唆犯认定的影响及教唆犯罪发展的进程,将教唆犯事实认识错误分为教唆犯对象认识错误,教唆犯教唆范围认识错误以及教唆犯结果认识错误。在教唆犯教唆对象认识错误中,教唆犯误将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视为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加以教唆,被教唆者因教唆而产生犯意实施犯罪并且教唆故意包含间接正犯的犯罪故意,所以这一错误不阻却教唆犯的成立;教唆犯误将他人事先存在的犯罪故意视为无犯罪故意加以教唆,因客观上起到帮助作用,主观上教唆故意包含帮助故意,并且教唆犯成立必要条件之一是被教唆者的犯意由教唆行为引起,所以应当成立帮助犯;教唆犯误将无身份的他人视为有身份者加以教唆实施真正身份犯罪,因法定身份在真正身份犯罪中是构成要件之一,被教唆者不具备这一身份不能实现犯罪构成,教唆者如果具备这一身份则成立间接正犯。在教唆犯教唆范围认识错误中,对于教唆犯概括性故意认识错误的处理出现超出故意说、共同行为意思说等观点,笔者主张以客观结果为参照并充分考量教唆者对结果出现的预见可能性来解决这一认识错误。在教唆犯结果认识错误中,教唆犯对陷害教唆的认识错误以陷害教唆应当处罚为基础加以处理;教唆未遂的认识错误则以共犯与正犯二重性的关系为依据加以解决。教唆犯法律认识错误也是教唆犯认识错误的基本类型之一,这一认识错误主要体现在教唆犯违法性认识错误与教唆犯对罪名、刑罚的认识错误。大陆法系国家坚持不知法不免责的基础上认为有例外的情况:违法性错误认识不可避免时可阻却故意。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对象存在一般法还是刑法禁止性规范的争论,关于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的关系存有严格故意说、限制故意说,区别说,违法性认识不要说以及责任论等学术观点。从保障人权,保护公民行为自由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故意犯罪的构成因素,违法性认识是对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认识并且违法性认识应当包含在主观故意中,判定教唆者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应当从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若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避免则不阻却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