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喀斯特山地主要植物种子的休眠与土壤种子库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休眠和土壤存留是植物自身调节后代繁殖时间节律以适应生长环境的最重要方式。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生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面积,植物种子休眠对这种生境适应的研究缺乏。开展植物繁殖对策的研究,能给岩溶植被的保护与退化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滇中喀斯特岩溶山地主要植物为对象,对种子的萌发和休眠特性及其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关系,室温干燥保存条件下种子的活力变化,自然存储土壤中种子的组成和密度变化进行研究,探寻滇中岩溶山地主要植物的繁殖特征和适应对策,为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采集了35种石林本地植物种子并进行萌发实验,发现休眠物种(19种,54.29%)比不休眠物种(16种,45.71%)多。19种休眠物种中,15种具生理休眠(PD),4种具物理休眠(PY)。没有形态休眠(MD)、形态-生理休眠(MPD)和联合休眠(PY+PD)的植物。雨季初期(4-7月)散落的种子不休眠比例很高(75.00%),而雨季后期(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3月)散落种子的休眠比例很高,分别达到80.00%和61.54%。大部分(68.75%)乔木的种子休眠;大部分灌木(66.67%)和草本植物(66.67%)的种子不休H民。  干燥保存实验表明,不休眠的物种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有生理休眠的种子萌发率先升高后降低;物理休眠的种子萌发率变化不大,说明干燥储藏能使生理休眠减轻或打破,但对物理休眠没有明显作用。对存放了21个月、不同来源土壤进行萌发实验,并结合新鲜种子埋藏实验,证明至少有40种植物的种子能够形成持久性土壤种子库。休眠物种与持久性物种无一一对应关系。  滇中喀斯特山地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很多物种通过休眠形式规避不利的萌发季节;而另外一些物种,即使其种子没有休眠特性,也能感知不利的萌发环境,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形成持久性的土壤种子库。
其他文献
化学通讯在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气味包含了大量社会与性(sociosexual)的信息,如种、性别、年龄、遗传背景、繁殖状态、健康状况、社会等级等。与昆虫相比,高等
转Bt基因作物在降低农药使用量、害虫控制、增加作物产量和对靶标害虫及其近源种的高度特异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因此全球转Bt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然而,转Bt基
A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是一种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个物种,威胁到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建立模型,判断影响其爆发和传播的生态因子,推测风
结核病目前仍然是人类最为严重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潜伏感染和耐药是结核病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Mtb如何应对宿主压力环境进入
人体远红外信号具有超低频,极其微弱的特点,而对于超低频微弱信号的处理则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信号比较微弱,周围环境以及电路本身的噪声对于系统与电路设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及邻近地区山脉的形成是第三纪以来的重要地质历史事件,这次地质事件极大的改变了该区域及周围的气候和环境,对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产生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PM)污染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25)对呼吸道和心血管的毒性效应备受关注。同时,巨噬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
动态信号分析是现代机械系统、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多领域的一种快速测试分析方法,它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对被测信号采样、变换、数据处理,通过实时获取系统的动态参数,并利
高寒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部分,但由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研究历史等原因,与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还十分缺乏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氮是高寒灌丛生
血雉(Ithaginiscruentus)隶属于鸡形目雉科血雉属。在国外见于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印度,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边缘及邻近的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祁连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