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剂,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动物饲养和人类由细菌和各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治疗中。由于这类药物在动物体内很难被完全吸收,大部分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粪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导致药物在环境中的大量残留。采集了新乡市周边不同类型、规模的养殖场动物粪便、施用粪便的土壤以及蔬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荧光分析法测定了样品中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恶唑3种主要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3种磺胺类药物在粪便、土壤和蔬菜中的总含量分别为10.13566.23μg·kg-1、7.60176.26μg·kg-1和ND32.70μ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219.71μg·kg-1、70.73μg·kg-1和7.08μg·kg-1。土壤中药物平均残留量低于兽药国际协调委员会规定的生态毒害效应触发值(100μg·kg-1)。不同种类蔬菜中药物的残留量不同,青菜、油麦菜、白菜和大葱这4种蔬菜中3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残留量最高。所有蔬菜样品中3种药物的残留水平未超过磺胺类药物的日允许摄入量,但仍不能忽略人类长期食用所导致人体抗药细菌或基因的形成。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法,研究了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可提取态、水溶态和结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6.5%98.5%、0.6%7.3%和0.1%12.5%,有机溶剂可提取态是2种药物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结合态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有利于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结合态的形成,对水溶态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形成的影响较小。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相关系数为0.92730.9963。2种药物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中的降解速率大于在对照中的降解速率。采用化学分析和发光细菌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磺胺类药物在作物根-土界面的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际区水溶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毒性抑制率大于非根际区,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和结合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毒性抑制率小于非根际区。在同一根-土界面上,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最大,水溶态次之,结合态毒性最小。3种形态的磺胺类药物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均大于70%,表现为低毒性。水溶态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而结合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