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Li/Na/K)离子电池有机醌类化合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难题。这迫使人们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清洁能源存储手段,锂离子电池便是其中一种绿色而有效的储能技术。然而,电动汽车和大型储能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在成本、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性能等方面难以有所突破。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相比,有机电极材料则拥有比容量高、种类丰富、成本低廉(主要是碳、氢、氧、氮等元素)、可持续性等优点。另外,有机材料的机械强度与无机材料相比较为柔韧,有利于可拉伸式电池的发展。尽管如此,其实际应用仍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有机物高的溶解性,这会导致电池容量衰减迅速;二是其固有的绝缘性,使得倍率性能不理想。本文以有机小分子醌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缺点,设计并优化有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制备出高容量、高倍率的电极材料,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2,3-二氯-5,6-二氰对苯醌(DDQ)作为一种常见的醌类小分子,具有潜在的储钠特性。然而,高的溶解性和低的导电性严重制约着其电化学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电极制备过程中对导电碳黑添加剂(SuperP)的含量进行调控,这一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物质的溶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改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DDQ:SuperP:PVDF=30wt%:60wt%:10wt%时,DDQ复合物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极高的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此外,非原位的SEM图直观地给出DDQ复合物在充放电过程中形貌的变化。最后,非原位红外手段确定DDQ的储钠机理与羰基的变化有关。
  第二,受到第一部分工作的启发,DDQ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展现了不错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地,我们对DDQ进行官能团的修饰,将DDQ水解处理后,其中的一个氰基(-CN)会被羟基(-OH)取代并得到2,3-二氯-5-羟基-6-氰基-1,4-苯醌(DHCQ)。在本章节中,我们首次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DHCQ复合物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羟基的存在加强了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减缓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的溶解。
  第三,以肌醇(C6H6O6)和碳酸钠(Na2CO3)为原料,简单高效地合成出二羟基苯醌邻二钠盐(o-Na2C6H2O6),并首次探究了其作为锂、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o-Na2C6H2O6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测试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0mAhg-1和345mAhg-1,100次循环后充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40mAhg-1,并且在倍率测试中,o-Na2C6H2O6在5Ag-1的电流密度下,充电比容量依然高达55mAhg-1。另一方面,在钠离子半电池测试过程中,o-Na2C6H2O6呈现出168.1mAhg-1的初始充电比容量,且倍率性能极好(电流密度为5Ag-1,容量有72.1mAhg-1)。最后,作为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评估时,o-Na2C6H2O6同样具有168.1mAhg-1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和77.4%的首次库伦效率,同样地,其倍率性能良好(电流密度为5Ag-1,容量有26.7mAhg-1)。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电极材料的盐化会抑制其溶解性,从而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另外,该工作也为其他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第四,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尝试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备不同盐化位点的电极材料。以30%的乙二醛溶液(C2H2O2)、亚硫酸钠(Na2SO3)和碳酸氢钠(NaHCO3)一步法制备出二羟基苯醌对二钠盐(p-Na2C6H2O6)。受益于盐化作用,p-Na2C6H2O6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均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而且,和o-Na2C6H2O6相比,p-Na2C6H2O6在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中展现出更高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这部分内容不仅证明了盐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也指出了金属阳离子取代位置的不同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最后,对无机材料而言,碳包覆和颗粒纳米化是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两种主要途径。本部分工作以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和螯合剂-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溶胶-凝胶法一步得到硬碳双包覆的磷酸钒钠(Na3V2(PO4)3,简称为NVP@C@HC)。和单一的碳包覆相比,这种双碳包覆的磷酸钒钠在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比容量几乎不变,仍然保持了初始容量的95.3%。在50C的倍率下,亦有61.0mAhg-1的容量。长循环性能测试中,NVP@C@HC复合物则在20C的电流密度下,15000次循环后,容量能够维持在58.5mAhg-1。双碳包覆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而且抑制了颗粒的生长,实现钠离子的快速扩散。因此,我们相信这种简易的方法或许对其他电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浮区法晶体生长是一个包含固体导热、熔体对流、固液相变等多种传热流动方式的复杂热-质输运过程。因其具有无坩埚接触污染的优点而被广泛用于高精度硅、高温合金及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在微重力环境下,由重力引起的浮力对流几近消失,由表面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引起的毛细对流成为影响浮区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浮区法生长单晶材料的品质,研究浮区法晶体生长中毛细对流时空演化特性及其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浮区
分子堆积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内在联系从上世纪开始一直广受学术界的重视,中间的桥梁为激子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最基本的光化学原理出发,分析不同的堆积方式下的分子间耦合程度,预测了M聚集、J聚集和H聚集方式的激子行为。聚集方式取决于分子的化学结构,不同的分子体系可以得到相应的聚集体。通过单晶、光谱等方法确定其分子堆积模型,详细研究了苝酰亚胺的M聚集、A-D-A结构分子的J聚集以及D-A结构分
学位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
学位
由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人们试图找到消费这些剩余的有效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们目睹了共享经济的兴起。如今全球共有16个行业280多家公司提供即时需求商品或服务。在美国,共享经济从超过2200万消费者中吸引了超过570亿美元的年度支出;在中国,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了57220亿元。不同于传统单边市场企业集中调度供应,双边市场即时需求服务平台的服务提供商(或劳工)
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
学位
近年来无线物联网设备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无线医疗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源管理系统向超低功耗、高效率和高集成度方向发展。电池和(或)新能源供电的自供电物联网设备需要超低功耗设计使设备供电系统具有超过10年以上的寿命,这就需要超低功耗电源管理技术。无线物联网设备的电源管理系统要求高效率和高集成度,电源管理单元(PMU)将传统的多路多类型电源管理器件整合到一个芯片中,有助于降低系统
城镇化作为城市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人口、产业等诸多因素,直接关系到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等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因而,城镇化的研究,尤其是城镇化发展以及变化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市社会发展动向、理清城镇发展弊端、制定城镇发展政策、规划城镇空间布局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束缚,实现了不同
学位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流输电由于其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等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当直流输电工程单极大地运行时,大量的直流电流入地导致大范围地表电位分布的不均匀,从而导致了交流电网变电站变压器中性点通过直流电流,产生直流偏磁现象,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对直流电流分布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大地模型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由于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远,直流电流穿透深
学位
自从2009年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一次问世以来,经历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光电转换效率从当时的3.8%,到现在已经达到了23.7%,非常接近硅太阳能电池。由于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低成本、制备简单等优点,极有可能成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但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差以及含有毒重金属铅(Pb)这两个致命的弱点,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
学位
在过去几年里,有机太阳电池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开发和器件工程的发展,单结有机太阳电池已经取得了超过16%的光电转换效率。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太阳电池的发展,需要发展能够在厚膜状态下仍能取得高效率的有机太阳电池材料(包括界面材料和光活性层材料)以满足大面积加工技术的要求。此外,还需要发展基于高效有机太阳电池的厚膜加工工艺、绿色溶剂加工工艺,制备可绿色溶剂加工高效大面积有机太阳电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