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中的信任建构--以南京A俱乐部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使信任建构这个话题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是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政府和其他正式组织中的信任建构进行探讨,而从实证角度对非正式组织中的信任建构进行研究则显得寥寥。   本文以南京A俱乐部为个案,通过对其组织的一次爬山过程的探讨,揭示了非正式组织内成员间的信任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俱乐部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其成员间的的信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信任的植入,即由陌生到熟悉。通过对“驴友” 加入俱乐部原因的访谈,笔者找到了俱乐部散播出去的声誉、功能、规章、管理等方面信息是信任植入的依据,且这种信任有利于成员间普遍信任的建构。第二是信任的强化。通过对驴友爬山过程中感受的访谈,笔者发现成员同质性、频繁的交换、不断增加的危险、领导者的确立、成员的分工与有益合作等因素使成员间的关系逐渐密切,普遍信任开始被强化。最后是信任关系的稳定。通过对驴友活动后期的访谈,笔者认识到成员共享经验的增加、认同感的加深、重复博弈的影响,使得成员对俱乐部产生了依恋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了鲍曼所说的“衣帽间式共同体”。
其他文献
居民委员会是在中国传统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基层组织,其根本在于传统中国的“乡土性”。这种乡土性和中国的革命环境一起,赋予了居委会独特的工作方式和行动策略。直到改革开放
西方进入现代社会后,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对其理性化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理性化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韦伯理性化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分析社会生活的现代性来说,有着不小
因城市扩张和土地征用,大批处于城乡结合地带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成为介于城乡之间、兼具城乡属性的城郊村社区。它们具有亦城亦村、非城非村的过渡性、边缘性特征,成为我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女性犯罪率不断向上攀升,关于如何有效的控制女性犯罪的蔓延已成为一些学者们相继研究的课题。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女性其自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