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是景区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建设的目的在于完善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高速的发展刺激了国民消费的增长,同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过于迫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粗放的、无节制的开发,反观几十年来我国景区的建设成果,基础设施确实趋于完善,但另一方面却对景区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基于商业化的目的,游客服务中心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因此各个景区的独特性被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所掩盖,无法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旨在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的景区建筑反而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同时也无法满足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景建筑源起、发展于国外,在国内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近内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台湾与大陆的一些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开始效仿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希望能够在环境、传统、人类活动三者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关系。这些尝试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启发并提供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了提供改善国内景区建设现状的思路,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筑地景化处理这一方法。所谓地景化处理,主要是去研究地景建筑的生成逻辑并运用到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之中,但又不局限于地景建筑的定义,而是放宽思路,同时去关注“地景”这一概念而非只研究建筑本身。因为本文研究的实质在于对景区地域性特质的保护与表达,所以一切致力于这一目的的建筑设计手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地景化的处理方式。本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现状下我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二章针对地景建筑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地景科学的概念,地景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研究了游客服务中心基本的功能需求以及其作为景区建筑所需要满足的一些特殊要求,以明确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并结合较为普遍的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分析了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地景化处理的适应性以及场地条件。第四章论述了中小型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流线的地景化设计。第五、第六章从环境共生和传统文化继承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案例,论述了一些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地景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及其意义。第七章总结了景区建筑地景化的整体策略与设计出发点,并通过笔者自身参与的建筑设计实践加以说明如何将地景思维具体到设计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