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终端区空域容量问题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研究,本文基于对终端区空域的模拟仿真,采用了证据理论对终端区空域容量进行了综合研究,比传统的容量研究方法更全面、更科学也更客观。基于AirTOp仿真平台对重庆终端区空域进行仿真,分析了影响终端区空域容量的因素,确定了包括终端区空域流量指标、航班运行效率指标、航班运行安全性指标和管制员工作负荷指标在内的四类空域运行效能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对仿真场景结合既有航班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加量生成衍生仿真航班计划进行多次仿真,仿真航班量分别为:100%、103%、105%、108%、110%、115%和120%。从仿真所得的指标中计算提取出终端区空域最大小时流量、进场航班平均延误时间、进场航班最大航行时间、潜在冲突系数、扇区管制工作负荷最大值五个指标。通过对证据理论建模原理的研究,确定以终端区空域最大小时流量为识别框架,进场航班平均延误时间、进场航班最大航行时间、潜在冲突系数、扇区管制工作负荷最大值为四个证据,分别采用D-S证据合成法则和加权分配合成法则对终端区空域容量进行了研究,最终求得终端区空域容量为60架次的这一事件的融合可信度最高,分别为0.6048和0.2788。给出终端区空域小时容量参考值为60架次每小时。本文主要研究终端区空域容量,把终端区空域容量问题归纳为一个不确定的多属性决策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容量评估问题解决思路,这种方法从多个空域运行指标考虑,综合得到终端区空域容量问题的结果,能很好的改善单一的容量评估求解模式。最后本文还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可能的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