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双壳治理高地应力岩巷底鼓机理研究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caoxiao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深部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深部矿井的建设,高地应力问题的出现成为危及井巷工程围岩体安全的主导因素,浅部开采的巷道支护理论及技术在巷道围岩受高地应力状态下很难适应巷道围岩的稳定及支护问题,且巷道底鼓已成为围岩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故对高地应力情况下巷道底鼓的治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因此,对高地应力巷道底鼓机理特征以及其支护加固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以此为出发点,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井巷道“双壳”注浆加固支护机理研究”(51174070)、山西新景矿委托项目“高应力大变形永久巷硐‘双壳’治理底鼓技术与机理研究”及山西新景矿埋深450m的井下巷道为工程背景,以采矿学、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相似材料模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工程实践等手段对煤矿高地应力岩巷底鼓产生机理及其特征开展了实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煤矿高地应力岩巷底鼓的支护技术和方法,且对提出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可行性及优越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三种常规地应力环境下不同机理类型的巷道底鼓进行阐述及分析,比较高地应力环境下巷道底鼓的特征,对高地应力及水平应力对巷道底鼓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出既要强化底板浅部围岩,防止底板浅部围岩破坏及二次水平应力对底板围岩的影响,亦要阻止巷道底板深部围岩应力向巷道底板浅部围岩传播的新的巷道底板支护理念,提出了巷道围岩“双壳”支护概念与机理,并得出连续双壳支护即深浅注浆壳结合锚索束共同支护。对高地应力岩巷底鼓机理及治理研究的相似模拟实验进行设计,阐述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及实验结果处理方式等问题。对自相设计并改造的新型CM250/18试验台及相似材料配比试验进行介绍,设计完成相似模拟材料试验的边界条件及测试系统;并对数值模拟试验进行设计,且明确最终试验结果的交叉对比分析方式。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对侧压系数分别为1.0和1.2情况下,原支护及连续双壳支护情况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和位移量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连续双壳支护支护方式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且对裸巷情况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说明高地应力环境下巷道围岩出现的新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对五种不同支护形式下,四种不同水平应力(λ=0.8、1.0、1.2、1.5)情况下,从开挖到巷道最终稳定过程中巷道围岩中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塑性区五个项目相应的数值及截图进行交叉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侧压系数对巷道底鼓的影响及不同支护形式对巷道底鼓的支护效果,且结果与相似模拟实验所得结果基本一致。针对阳煤集团新景矿高地应力岩巷底鼓问题,根据实测结果及理论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支护方案设计并进行了现场工程试验。现场实测表明,采用的支护方案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底板最终底鼓量,巷道使用安全性及经济性大大提高验证了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和分析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进行开放式腹股沟疝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
采用超声波降解方式制备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并优化超声降解条件,同时探讨壳聚糖脱乙酰度对柠檬汁澄清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大小对柠檬汁透光率影响显
可持续发展是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了新发展观的本质,揭示了生态伦理观的内核。随
200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30周年,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首次高考,这不但是高考改革进程中一次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具有深刻的里程碑意义。广东省作为四个高考实验区之一.对其改革进行总
激发极化法在金属矿、硫化矿等资源勘探方面应用较广.随着勘探设备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所采集到的数据具有观测数据量大、布极方式多样等特点.针对实测数据的特点,我们研究完
针对单一的GPS技术并不能准确地确定地球质心,无法真正地实现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为了满足CGCS2000坐标框架对高精度地球质心和高精度尺度基准的需求,未来的CGCS2000坐标框架将
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是我国三种常见的大型沉水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
<正>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速的城镇化建设和一大批标志性建筑落成,彰显出我国建筑业的总体实力。但不可否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量与日俱增,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啶氧菌酯在三种典型土壤(潮土、褐土和红壤土)和水中挥发性、光降解和淋溶性的研究,明确了其环境行为。啶氧菌酯在三种土壤表面和水中,24 h吸收液中未检测到挥发的啶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