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趋向动词“起来”在“动/形+趋”结构中多义性的认知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现代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具体用法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多义性的产生及发展所作的个案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能力,语言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到人们普遍认知能力和认知原则的制约。语言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同其它概念结构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斯维特塞认为词汇意义的扩展不是任意的,它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组织原则,同一词汇的多个意义之间通常是有联系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实例的分析,揭示了汉语趋向动词“起来”意义扩展所依赖的认知机制。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原始意义是表示由下往上的空间物理运动。由于语用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起来”逐渐获得了除趋向义以外的表示动作结果的结果义,表示进入新的状态的状态义和表示引出说话人/写作者评价或话题的评价义,从而成为一个多义词。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并不是独立的认知模块,它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到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其它认知活动所涉及到的认知能力是相同的。因此,词汇多义性的发展过程必然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过程。本文正是从多义性这一语言现象出发,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分析的过程中,揭示语言变化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关系。词的多个意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是人的认知机制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本文中,我们运用框架语义理论分析结果义的获得,发现其扩展基础是结果义与趋向义在同一经验域中的共现;其原因是说话人/写作者因注意的方面不同或曰视角的不同而导致的。以概念转喻理论分析状态义的获得,其扩展基础是体现转喻共现特征的空间运动事件中时间轴和空间轴的不可分离性;原因是说话人/写作者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隐喻机制的作用是以转喻的共现特征为前提的。在本文中隐喻的实现是时间轴从趋向动词的概念中释放出来与更广泛的概念域相结合,形成跨域映射,这也是评价义获得的一个前提条件。伴随意义扩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主观性的增加,也即意义不断体现说话人/写作者的认识,情感,视角。在本文中,主观性是通过说话人/写作者所采取的视角体现出来的。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结论:(1)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的产生源于对场景的不同视解;(2)框架、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的作用以及意义扩展过程中所伴随的主观化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人类的一个基本认知能力—注意力与视角;(3)语言活动同其它认知活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受制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制约。在趋向动词意义的扩展中,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视角差异是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传递者,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花"。从《诗经》入手,考证了芍药作为古代结情之花的渊源;又从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考证了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水平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时代的发展下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着。建筑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
为解决以对地打击作战行动为背景的武器-目标分配问题,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分阶段对地打击武器-目标分配的全局模型和局部模型,并设计了粒子群算法结合改进单纯形法的模型
本文的比较句意义上指对事物的高下、好坏、短长或情况的得失等加以比较;形式上一般包括两个或三个方面:即比较的对象(双方或多方)、表比较关系的词(动词、介词等)、比较结果。
歧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从事歧义研究的学者们以语言学理论为凭借,从不同的视点出发,对歧义现象做了多层面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语音,语法及语义层面的研究,
依据2001—2007年三门峡市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三门峡市经济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作为中原经济区组成部分
<正>专版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纸版面和宣传中占有"半壁江山"。办好专版,对提升报纸质量、增强传播效果、达成宣传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经过了长远的历史进程,由于地理环境、人口迁移、民族间的交融等影响,官话方言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代词虽是词汇中的小类,但由于经常使用,在交流中更容易受到其它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它无比细腻地勾勒出了美国“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社会场景,深刻揭露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