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北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为基础,以里格尔87-5为试材,设计了四个不同的花后土壤含水量处理,对膜下滴灌酱用番茄的产量及品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对其耗水规律、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水分生产效率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期望明确干旱区膜下滴灌酱用番茄生产的合理灌溉制度及高产高效原理,为进一步优化酱用番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70%~7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为11.7×104 kg.hm-2和23.7 kg.m-3,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40%~45%处理、55%~60%处理、85%~90%处理与70%~75%处理相比,其减产率分别为41.79%、25.38%和44.96%。2.水分亏缺缩短生育期,且随亏缺程度的加重更显著;过量灌溉则推迟生育进程。40%~45%处理、55%~60%处理与70%~75%处理相比,生育期分别平均提前了4天、2天,85%~90%处理则推迟了3天。3.各处理LAI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水分亏缺处理的绿叶面积衰减量随亏缺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而过量灌溉处理的绿叶面积较大且持续时期较长,导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4.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升高,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但对群体光合而言,水分亏缺和过量灌溉都会降低CAP值,其中70%~75%处理的平均群体光合能力最强。5.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植物体内的叶绿素总含量降低,气孔导度增大,POD酶活性发生变化。POD酶活性在水分亏缺或过高时升高,且随胁迫程度加重或胁迫时间延长,其活性因植株受害严重而再次下降。6.各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盛期耗水量最大。生产上可根据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来调整灌溉时间和灌溉量。7.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大,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品质得以改善。8.花后灌前田间相对持水量70%-75%的处理既保证了产量,又兼顾了果实品质,是四个水分处理中最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