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择将内毒素(其主要致病成分为脂多糖LPS)经耳缘静脉通路注射的方法复制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致伤组模型,通过观察致伤组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对可能影响ARDS发生和发展的致病因素进行探讨,如炎症介质、氧化应激反应、凝血活性以及微循环障碍等;在干预组同步给予乌司他丁(UTI)进行干预,研究UTI对LPS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性作用,并且探讨其在治疗ARDS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把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3组,每组8只,其中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内毒素致伤组,C组为乌司他丁干预组。致伤组(B组)通过将LPS (800μg/kg)一次性经耳缘静脉通路注射的方法制作兔的ARDS模型,干预组(C组)通过同步注射LPS(800μg/kg)和UTI(10x104U/kg)进行干预,对照组(A组)经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0h、0.5h、2h、4h各组动物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PaO2、PaO2/FiO2等动脉血气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蛋白含量、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等指标;血清IL-6、IL-8等指标;血浆t-PA、PAI-1含量;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等指标并于实验后4h观察肺脏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呼吸频率(R)、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A组动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R、HR和BP保持相对平稳;LPS经静脉注射后,B组的R、HR明显增快,BP明显下降(p<0.01);C组R、HR稍加快,BP略微下降,相比A组差别不大(p>0.05)。2.动脉血气变化:在实验过程中,A组PaO2、PaO2/FiO2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经静脉注射LPS后0.5hB组PaO2、PaO2/FiO2明显降低,随后略微升高,但始终显著低于A组(p<0.01);C组PaO2、PaO2/FiO2在注射LPS后略有下降,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B组(p<0.01)。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指标包括蛋白含量,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IL-6、IL-8和TNF-α含量,B组相比于A组显著升高(p<0.05);C组高于A组(p>0.05),但显著低于B组(p<0.05),数值介于A组和B组之间。4.血清指标:实验前3组动物血清IL-6和IL-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实验过程当中,A组动物血清IL-6和IL-8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LPS经静脉注射后,B组血清IL-6和IL-8含量显著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在注射LPS后血清IL-6和IL-8含量略微升高,水平介于A组和B组之间,与A组含量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B组(p<0.05)。5.血浆指标:实验前3组动物血浆t-PA和PAI-1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B组在静脉注射LPS后,血浆t-PA和PAI-1的水平持续升高,明显高于A组(p<0.05);LPS经静脉注射后,C组血浆t-PA和PAI-1水平也有所升高但升幅小于B组(p<0.05)。6.肺组织指标:B组动物肺组织湿/干比、肺水含量、肺组织MDA含量、SOD活性、IL-6、IL-8含量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C组含量与B组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肺组织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大体标本:A组肺脏未出现明显水肿和渗液;B组肺脏体积明显增大,表面可看到淤血、出血灶;C组受损程度轻于B组,肺脏体积略微增大,表面出现散在分布的出血点。组织病理学标本:A组肺组织结构未出现明显受损表现;B组肺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肺泡结构消失,肺泡腔出现弥漫性渗出、水肿和出血,肺泡间隔增厚;C组肺泡结构损伤,肺泡腔内变化和肺泡间隔增厚程度均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1.将LPS(800μg/kg)经兔耳缘静脉一次性注射可以复制ARDS动物模型。2.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失调,氧化损伤程度和抗氧化能力相对缺乏,凝血纤溶系统失衡以及微循环障碍等机制可能是ARD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3.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改善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功能,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微血管的通透性,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凝血纤溶等系统,从而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对LPS所致的兔ARDS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