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兰,又称“磨朗”、“密阮”,现知米兰地区的古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原米兰河西岸,即现在若羌县东部农二师36团场所在之米兰镇,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目前发现的主遗址共5处——屯田遗址、灌溉遗址、佛教寺院遗址、吐蕃戍堡烽燧遗址、吐蕃墓葬遗址,分布较为集中,在时代上由汉延续至唐,约一千年。从屯田角度来说,米兰原是汉代伊循屯田之地;魏晋南北朝继承汉代布局,在米兰及其周边开展屯田;唐代,为抵御吐蕃势力,亦在米兰屯田,只是规模较汉代缩小。从文化角度来说,汉代楼兰文化、中原汉地文化、匈奴文化等繁衍生息;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在米兰地区大放异彩。唐代吐蕃进入,米兰多元文化在原有基础上,注入了南方游牧民族的异质文化因素。从军事角度来说,米兰在两汉是经略西域的桥头堡与后方基地,魏晋基本沿袭了这一局势,而唐代随着吐蕃势力的兴起,米兰成为唐蕃争夺的前沿之地。从纵向上来看,自汉迄唐,米兰的历史特征呈现出一种兼容性,但基本上呈现出一种由屯垦重地发展为文化场所,进而为军事基地的清晰的演变脉络。汉代伊循屯田,初以司马屯田,后扩大规模为都尉屯田,在西汉政府的西域屯田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吸引了大批信徒,纷纷在米兰地区修建寺院、塑造佛像、绘制壁画,米兰的文化功能突显。进入唐代,先遣康国首领康艳典戍之,后期更是直接归于沙州治下、与安西四镇共同组成环塔里木戍防体系,而吐蕃势力统治时期则设军镇、修筑戍堡烽燧等军事设施,体现了有唐一代米兰在唐蕃争夺西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