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运用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单向度的人》是他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尔库塞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当代科学技术决不是中立的,它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他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目标之一就是批判当代科学技术,通过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关系的批判,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批判,科学技术与理性之间关系的批判,科学技术与大众文化关系的批判而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批判科学技术。马尔库塞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传统,期望通过理性重构解除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控制。他所衷情的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即由审美完成的艺术解放。马尔库塞深刻地揭露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资产阶级利用科学技术维护自己统治的事实,从而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运用的伦理特征。但是他混淆了特定社会、特定阶段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伦理效应与科学技术本身具有的伦理本性的区别,从而夸大了科学技术潜在的破坏性的消极社会功能,并赋予其原罪的性质,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来取代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此外,马尔库塞把艺术和审美活动视为克服异化、反抗压抑,使人得以解放并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理由是艺术和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非现实的、否定的力量,具备了超越压抑性现实和反抗社会压迫的性质。马尔库塞寄希望于审美形式实现解放的目标,不免带有梦幻色彩和空想性质。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观将技术深深地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来分析技术、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形而上学式的思考,这是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尔库塞科技伦理观的根本所在。本文认为,技术理性确实存在着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对其批判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批判应建立在对技术理性历史形成、功能展现、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技术理性是既包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又高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发展理性。必须超越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传统,以现实的反思代替盲目的批判,以建构的姿态代替对峙的锋芒。当代激烈的技术理性批判特别是马尔库塞的理性批判思想为技术理性合理化提供了观念基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技术理性的合理化提供了现实载体。反思与批判不是要否弃技术理性的全部,而是要克服工具理性在文化等其它领域的僭越,为技术理性在文化中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中划定适当的界线,同时,充分发扬被忽略和遮蔽的人类文化中的人文文化和技术理性中的价值理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骨屑、骨优导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75例胫骨远端骨折病例。其中38例采用骨屑、骨优导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
<正>互联网超级用户与核心供应商共同发起的开放创新,为基础设施硬件行业实现用户需求的高效对接和快速响应、产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高效整合以及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一
目的:评价经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的35例退行性
马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以马为题材的雕塑杰作,创意造型千姿百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了历代艺术家无比的智慧、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2014马年来临之际,我们
背景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正常生活最主要的职业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许多国家报道每年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的经费已经对其造成了
目的:1、探索可降解淀粉膜片的制备及基本性能。2、淀粉膜片在体外人工模拟肠液中不同阶段的降解速度进行观察,初步探讨体外模拟条件下可降解淀粉膜片降解过程。3、研究可降
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景区建设初期对旅游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有利于防范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引起美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使美国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中,美国各界能够正视生产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装置,在汽车日益高速化的今天,它的应用日益广泛。ABS控制方法是ABS的核心技术,掌握控制方法的设计和匹配,对于自主开发ABS和
<正> 探讨清楚《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对于更好地总结中国医学史,促进中医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那么,《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在学术界,从明代医家吕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