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掺杂改性聚苯胺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苯胺(PANI)是属于典型的结构型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制备方法多样、简单、原料价格低廉、具有独特的掺杂机理、稳定性能良好,被广泛应用于电致变色、化学电源、电化学催化和化学生物传感器等方面。聚苯胺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用过渡金属化学或电化学改性聚苯胺,可有效提高聚苯胺的导电性继而较大程度改善其电容性能,且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使用过渡金属离子Co2+和Fe3+和过渡金属氧化物(NiCo2O4)改性聚苯胺,采用FI-IR、XRD、SEM、XPS和EDS等检测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改性后的聚苯胺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盐酸介质中以苯胺为单体,以过渡金属Co2+和Fe3+为掺杂剂,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合成了金属离子掺杂改性聚苯胺薄膜材料,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对聚苯胺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3 mA·cm-2时,0.3M钴离子改性聚苯胺电极材料薄膜电极比电容达736 F·g-1,相对无Co2+掺杂的PANI薄膜提高了92.67%;当电流密度为3 mA·cm-2时,0.2M铁离子改性聚苯胺电极材料薄膜电极比电容达602 F·g-1,相对无铁离子改性的PANI薄膜提高了53.96%。并且通过交流阻抗测试可知,过渡金属离子改性提高了聚苯胺的导电性。且离子掺杂改性后的聚苯胺循环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通过对Ni2+、Co2+、 Zn2+、 Mn2+、 Fe3+五种过渡金属掺杂改性聚苯胺薄膜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探讨了过渡金属离子掺杂聚苯胺的聚合机理,过渡金属离子和聚苯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离子半径和亲和势对金属离子掺杂聚苯胺的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亲和势和离子半径的比值(Ea/r)对PANI/Mn+的比电容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亲和势越小,离子半径越大,PANI/Mn+的比电容越大。  (3)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钴酸镍(NiCo2O4)纳米材料,再利用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了钴酸镍改性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钴酸镍含量改性聚苯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钴酸镍含量为10wt.%,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5mA·cm-2下进行充放电,其比电容高达439.4F·g-1,并且常温下经过1000次循环充放电之后其比电容衰减率仅为34.89%。
其他文献
本文以泡沫铜为基体,采用氟硼酸体系电沉积铅制备泡沫铅。在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中,对泡沫铅进行不同扫速的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etry,CV)测试。 作者分别将泡沫铅
甘蓝型油菜是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高含油量已成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目前对含油量形成的分子机理的了解仍然较少,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是研究种子含油量性状的有用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建立了适合于甘蓝型油菜双向电泳的体系,然后利用该体系对不同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成熟种子总蛋白以及油体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适合甘蓝型油菜的双向电泳体系,找到了合适的蛋白提取方法
以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建立帕金森病(PD)体外细胞模型。在MPP+应用早期,借助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p53表达量增加,Bcl-2表达量减少,Bax蛋白表达量升高,Bcl-2/Bax蛋白比率下降。符合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特征。在室温下,用甲醇渗漉菟丝子种子的干粉七天,提取液经减压蒸干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滤液经减压蒸馏浓缩至浸膏,加水分散..
SO3H-功能化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催化材料,因其在水和空气中及较高温度下可稳定存在,且兼具液体酸高活性和固体酸易回收的双重优点而备受关注,具有替代传统酸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