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量化方法研究及专家系统开发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njh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地震应急救灾的实践证明,在地震应急期间,地震现场快速、及时、高效的做好受震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是妥善安置灾民、维持现场稳定、科学有序救灾的一条有效途径。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18208.2- 2001),使地震现场对受震房屋的安全性鉴定工作初步达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使今后的安全鉴定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场房屋安全性鉴定的层次关系、安全性评价方法、智能辅助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等内容,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适合于安全鉴定的新的量化模型和方法。具体内容有:1)根据现场安全性鉴定规范对结构进行分类,并对各类房屋的震害机理进行了论述,详细说明了各类房屋进行安全鉴定时应检查的重点部位。对重点部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震害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化,将经过细化和具体化的常见的震损现象作为本文评价的对象。2)按照国家标准中对各类建筑震损状态的规定,并根据多年来从事现场安全鉴定工作的专家经验,给出了影响房屋震损的各基本因素在不同状态下的评价系数。从而,为量化的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场安全鉴定领域提供了保障,很好的解决了地震现场安全鉴定这一具有较强主观性、模糊性的评价标准问题。3)根据专家多年的现场经验,建立了三种具有诸多因素、多层次的科学合理数学量化模型和方法,并对三种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对已有震损房屋样本的实例分析中,证明本文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较好的可靠性。而且,本文方法简单实用,若应用于现场可极大的提高安全鉴定工作的效率。4 )结合规范《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18208.2- 2001)并根据量化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及专家现场经验,应用VB编程语言开发了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智能辅助系统。本文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可为智能辅助系统更大范围的应用于地震应急领域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含量高的建筑物补强加固方法,具有很高的研究、推广价值,能够带来巨大
科研服务平台是研究型医院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体系.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某院整合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生物样本库三大优势资
2007年11月14日上午,初冬的一场蒙蒙小雨笼罩京城,空气中弥漫着几丝寒意,路上的行人不时将裹在身上的大衣紧了又紧。然而,在京西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西里社区门外,却是人头
,本试验采用室内土柱装置,以此来模拟河床渗滤系统,通过自来水矿化试验以及氨氮渗滤试验了解河床净化机理。 矿化试验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均可发生矿化反应,在厌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但也产生了大量的以废混凝土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这不仅占用土地也污染环境。将废混凝土经过处理后配制成再生混凝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