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的矿化特性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为揭示我国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典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碳氮组分的矿化特性,以长期定位试验点黑土、潮土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土壤高效分组为切入点,运用团聚体-密度联合分组法,大量筛分土壤为易分解和耐分解碳氮组分,并结合Megan Steinweg的干湿矿化培养方法,测定分析不同碳氮组分相关矿化参数,为土壤培肥措施和碳氮库管理提供更多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进原有筛分设备,一次性大量筛分黑土或潮土300g,其质量回收率比少量(50g)筛分提高1-3%,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提高1-8%,易分解碳、氮或耐分解碳、氮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因此改进设备后的筛分法可以一次性筛分300g土样,是一种获取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较为简单高效的方法。(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各组分碳的矿化潜势和矿化贡献率发生变化。旱地土壤(黑土NPK除外)各施肥处理易分解碳组分净碳矿化潜势较CK处理显著提高27.08%-66.49%,水稻土NPKM处理较CK提高14.32%,其它处理增效不显著。旱地NPKM处理下易分解碳组分净碳矿化潜势(25.35 mg·kg-1·d-1)较NPK(18.20 mg·kg-1·d-1)提高39.29%,较NPKS(22.21mg·kg-1·d-1)处理维持原水平或略有提高;水稻土NPKM处理净碳矿化潜势(46.85 mg.kg-1.day-1)显著大于其它无差异处理(40.98-41.15 mg.kg-1.day-1);旱地或水稻土易分解碳组分净碳矿化潜势是同处理耐分解碳组分的1.4-2.0倍,后者各处理间矿化潜势差异不显著。旱地和水田土壤各处理易分解碳组分矿化贡献率在NPKM处理下较CK处理显著提高,NPKS和NPK处理略有提高或维持原水平,各处理耐分解碳组分的矿化贡献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旱地易分解碳的矿化潜势和矿化贡献率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较耐分解碳灵敏,且前者矿化潜势显著高于后者,NPKM处理对易分解碳素矿化潜势和矿化贡献率的增效优于NPKS和NPK,而水稻土只有NPKM处理显著提高其矿化潜势和贡献率。另外水稻土碳素矿化势要明显高于旱地土壤。(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各组分氮的矿化潜势和矿化贡献率有不同培肥效应。旱地和水田土壤各施肥处理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黑土NPK除处)较CK处理显著提高26.82%-137.10%;旱地NPKM处理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为1.33 mg·kg-1·d-1,显著优于NPKS(0.96 mg·kg-1·d-1)与NPK(0.76 mg·kg-1·d-1)处理;水稻土NPKM处理净氮矿化潜势(4.93mg.kg-1.day-1)显著大于NPK处理(4.20 mg.kg-1.day-1),其它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旱地和水田各处理耐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间无差异,旱地平均为0.55 mg·kg-1·d-1,水稻土平均为3.96mg·kg-1·d-1。旱地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是同处理耐分解氮组分的1.50-2.00倍,水稻土两组分间未表现出差异。旱地土壤易分解氮组分矿化贡献率按CK、NPK<NPKS<NPKM顺序递增,水稻土中只有NPKM处理较CK显著提高。旱地和水田土壤各处理耐分解氮组分的矿化贡献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旱地易分解氮矿化潜势和矿化贡献率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反应较耐分解氮组分更灵敏,前者矿化潜势显著高于后者,且NPKM处理对氮素矿化潜势和贡献率的提高优于NPKS处理,更优于NPK处理,水稻土各施肥处理矿化潜势和贡献率差异不显著。水稻土氮素矿化势明显高于旱地土壤。(4)旱地和水田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氮与各组分碳氮的矿化显著相关,易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氮显著大于耐分解组分,前者是后者的1.20-2.75倍;旱地易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施肥措施反应敏感,NPKM处理易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381.19 mg·kg-1)、氮(39.96mg·kg-1)较NPKS和NPK处理分别提高15.54%、29.10%,水稻土各处理微生物碳氮量间无显著差异;旱地和水田耐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氮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田微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5)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易分解和耐分解碳氮组分之间Aquabacterium种群含量有显著差异。其在易分解碳氮组分中的含量约是耐分解组分的2-4倍,可能是引起黑土不同组分碳氮矿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缺钾对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我国钾资源缺乏,筛选棉花钾高效种质资源,进行钾营养性状改良,是提高棉花钾利用效率的途径之一。本研究收集了47个新疆地产棉花基因型,进行筛选鉴定。采用砂培、水培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筛选出的基因型进行了钾营养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棉花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特点以及钾胁迫下不同钾效率棉花根系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初步探讨了不同
本文通过室内水中溶出率法、砂柱、土柱淋溶法、肥包法和田间试验等试验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本院制成的包膜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和其不同用量水平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玉米生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之一,对全球气候和农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可以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土壤稳定性
采用人工室内营养液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营养(NO3--N和NH4+-N)和不同光强(自然光和弱光)条件对黄瓜幼苗生长、吸收菲及氮和磷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从黄瓜幼苗叶片光合速率、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根系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高浓度铵态氮 (NH)对植物根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NH抑制植物根系生长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琼脂培养方法,并以野生型拟南
本文以48个棉花品种为试材,通过苗期初步筛选,对供试品种进行氮效率划分,从中发掘棉花氮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通过不同时期砂培试验和苗期水培试验,在正常和缺氮条件下对不同棉花品种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氮高效的机理,以期为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和棉花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选育、选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干物重可作为氮效率品种苗期筛选的首要指标,相对含氮率和相对吸氮量作为辅
本文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结合自己亲身参与嘉禾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经验,对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