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航运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其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技术性、较大的风险性、较广的涉外性和较典型的社会性。长期以来,我国既是世界海员大国,又是海员劳务输出大国,但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海员权益保障机制,与海员有关的立法工作也远远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充分保障海员的各项权益。自2007年以来,我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加强对海员的管理和维护海员的合法权益工作,但机制和立法等的缺位问题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一系列损害海员权益的现象,而且问题已经日趋突出。因此,面对现状、正视问题,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举措来研究海员权益保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将对促进航运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海员群体权益现状的视角切入,借鉴国际公约和国外经验及运作机制与特点,并结合国内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等相结合方法研究我国海员权益保障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方面是借鉴国际公约和国外经验及其运作机制与特点,概括总结和分析我国海员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二方面是综合分析各主体在权益保障机制中的职责及作用,阐述各主体行为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三方面是结合国际公约、国内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海员劳动权益和社会权益保障的标准和需求。最后,重点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公约及国外经验,从立法、改革相关制度、权益监察、梳理和发挥各主体作用等多方面提建议完善我国海员权益保障机制,以使我国海员真正能达到“体面劳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