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观察采用“疏肝理气,燥湿和胃”的治法,应用自拟方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符合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诊断的患者共60位,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疏肝和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西药三联(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每日2次,上方药物连续应用2周后,继续单独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周(每日1次)。两组药物疗程均为4周。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胃黏膜改变、Hp转阴率、不良反应,并在治疗结束后的第15天随访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中医症状积分、胃黏膜积分方面比较,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单项症状的改善:返酸这一症状的改善,两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纳差、恶心、嗳气、小便黄这6个症状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更大。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胃黏膜改变比较:治疗组30例愈显率53.33%,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30例愈显率40%,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改善胃粘膜情况上无差异。(5)Hp改善比较:治疗组30例中,治疗后Hp(-)14例,Hp(+)16例,总转阴率为46.67%;对照组30例中,治疗后Hp(-)22例,Hp(+)8例,总转阴率为7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Hp转阴率优于治疗组。(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愈显率70%,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30例患者愈显率36.67%,总有效率为73.3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比较:两组药物均为出现不良反应事件。(8)随访: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受试者,治疗组患者随访时症状积分无明显改变,对照组随访时较治疗后明显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由以上得出的数据说明疏肝和胃颗粒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过程中所有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总体疗效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了本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进一步验证并丰富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以后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提供了有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