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闳,作为中国留洋先驱者,经历了“边缘人”普遍拥有的文化身份窘境: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到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再到最后追寻出中美文化的和谐之音。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立下了“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报国宏愿。他一生游走于中美两国,成为“边缘人”中的杰出爱国者。他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为近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融贯中西的人才。“边缘人”的身份为容闳的计划添加了阻力,但他宽广的视角也为他的事业开拓出了更大的舞台。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学者霍米·巴巴的“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后殖民主义研究角度出发,分析探讨“边缘人”容闳混杂性的文化身份及他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所开辟的“第三空间”。混杂性,无论是文化抑或是身份的混杂,都是构建第三空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对容闳及其作品《西学东渐记》,文献综述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首先,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霍米·巴巴的“混杂”与“第三空间”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及华裔作家作品中的运用。在第三章,作者结合文本,探讨了“边缘人”容闳在寻求文化和谐的历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第四章讲述了容闳在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时所采取的策略。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