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杂中构建“第三空间”——《西学东渐记》之霍米·巴巴式解读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闳,作为中国留洋先驱者,经历了“边缘人”普遍拥有的文化身份窘境: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到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再到最后追寻出中美文化的和谐之音。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立下了“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报国宏愿。他一生游走于中美两国,成为“边缘人”中的杰出爱国者。他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为近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融贯中西的人才。“边缘人”的身份为容闳的计划添加了阻力,但他宽广的视角也为他的事业开拓出了更大的舞台。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学者霍米·巴巴的“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后殖民主义研究角度出发,分析探讨“边缘人”容闳混杂性的文化身份及他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所开辟的“第三空间”。混杂性,无论是文化抑或是身份的混杂,都是构建第三空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对容闳及其作品《西学东渐记》,文献综述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首先,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霍米·巴巴的“混杂”与“第三空间”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及华裔作家作品中的运用。在第三章,作者结合文本,探讨了“边缘人”容闳在寻求文化和谐的历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第四章讲述了容闳在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时所采取的策略。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
其他文献
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林纾。林译小说滋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成长,随后中国陆续出现了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开始变得
  本文的理论框架参照诺思洛普·弗莱(NothropFry)的神话与原型批判主义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和《维莱特》这两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主要途径。而习语作为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展示了一种文化所固有
多元文化为美国少数族群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美国华裔文学在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生代华裔作家一员的任碧莲的文本不仅敢于涉足“危险
语言通常被认作是以一种交流工具。它最主要功能是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和保持联系。英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交互式语言活动。而课堂是一个发生多种联系的地方。它向学习者提供了
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商务新闻是一种影响力大、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不仅传递世界经济信息还呈现经济走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沟通的频率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