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发是陆面水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热传输。对植被而言,97-99%的水分以蒸散发的形式散失,因此,准确估算区域尺度蒸散发对深入理解水文循环过程、定量研究生态需水及合理配置水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收集并处理了MODIS数据、ASTER GDEM数据、同期地面气象数据及植被、土壤等多源数据,运用SEBS模型反演渭河流域2018年植被生长季(4-10月)七个不同时期的日蒸散发,分析子流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探究SEBS模型在渭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蒸散发法计算渭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SEBS模型关键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并结合DEM修正的气温空间分布误差最小,更适合本研究区;气温与比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植被生长季期间,地表反照率均值处于0.08-0.23之间,整体变化呈现类似“U”型分布,7、8月地表反照率最低,4、10月最高;地表温度受季节和下垫面影响显著,在时间上,6-8月地表温度最高,4、10月最低,在空间上,裸地和建设用地地表温度高于植被覆盖区域。(2)研究区植被生长季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如下:在时间上,蒸散发呈现单峰型分布趋势,植被生长旺盛期(6-8月)蒸散发最大,于8月达到峰值,日蒸散发最大值为8.43mm,4月日蒸散发最低,最大值下降为3.70mm;在空间上,蒸散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子流域日均蒸散发表现为:渭河中游(3.68mm)>北洛河流域(3.58mm)>渭河下游(3.04mm)>渭河上游(3.01mm)>泾河流域(2.91mm),各植被类型蒸散发强度排序依次为:针叶林(4.20mm)>阔叶林(4.17mm)>灌丛(4.00mm)>草甸(3.86mm)>草丛(3.80mm)>栽培植被(2.90mm)>草原(2.45mm)。(3)对植被生长季期间7个不同时期的蒸散发与已通过全球通量塔验证的MOD16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SEBS模型反演结果与MOD16数据之间的RMSE在0.5左右,R~2均大于0.85,说明运用SEBS模型反演渭河流域蒸散发具有一定的可靠性。(4)渭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与植被类型、分布面积和蒸散发密切相关。在时间上,生态需水总量变化与蒸散发相同,呈现单峰型分布趋势,夏季植被蒸腾和蒸发作用加快,生态需水总量较高,于8月达到峰值,生态需水总量最大值为609198×10~4m~3;在空间上,各植被类型生态需水量由高至低排序为:栽培植被(1697692×10~4m~3)>阔叶林(528422×10~4m~3)>草原(245598×10~4m~3)>灌丛(228470×10~4m~3)>针叶林(151660×10~4m~3)>草从(109721×10~4m~3)>草甸(50168×10~4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