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以委托、定向培养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a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委托、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例,研究了我国普通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高校委托、定向培养人力资本投资属于联合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高校投入资金,购买教育服务,个人投入时间和人力资本存量,共同生产出新的人力资本,个人借此增加收入,高校则借此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文章突破了经典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把家庭(个人)和企业单独作为投资决策单位的窠臼,把联合投资契约引入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认为高校人力资本投资契约存在多种形式: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市场签约等。  论文的核心概念是高校委托、定向培养中的道德风险,它被界定为在委托、定向高校与委托、定向培养生签订契约之后,委托、定向培养生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不履行契约承诺,为追求自身效用极大化而给委托、定向高校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论文讨论了委托、定向培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探讨了高校委托、定向培养人力资本投资中道德风险的来源:委托、定向高校的有限理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和委托、定向培养生的机会主义;将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分为人力资本生产中的道德风险和人力资本消费中的道德风险;揭示了影响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中道德风险的因素:委托人的监督力度、信息不对称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治理结构、个人差异和制度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契约中的道德风险对高校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契约形式和激励类型的影响。道德风险致使高校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从而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下降。如果高校能够自由选择投资契约形式,其选择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市场签约、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人事管理制度框架,高校委托、定向培养形式的人力资本需求具有一定刚性特征,高校则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激励来控制委托、定向培养生的道德风险。作为契约重要内容的激励类型与道德风险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道德风险致使高校采用不同类型的激励,另一方面,不司激励类型又通过影响预期的途径影响个人的道德风险程度。  进而,人力资本投资中道德风险的治理问题也被纳入论文的视野之中。首先,通过承认委托、定向培养生拥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产权本身作为一种激励在道德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作为联合人力资本投资者的高校,则需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采用有效的激励组合,并发挥多重身份的作用。再次,一方面,政府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委托人,需要强化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能,并推动高校人事制度的全面、深入改革;另一方面,政府作为法规、政策制定者,在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国有单位的人才流动市场,完善并透明化人才市场的信息系统,发挥协调高校人才流动的作用,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我国养老压力进入日益严重的时代,养老保险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市场的保险产品和欧美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养老保险产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未来的国民养老保险需求。丰富商业年金保险的品种无疑是缓解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欧美国家,变额年金是养老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并且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变额年金中的终身提取利益保证(GLWB)是目前欧美寿险市场上销售最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而且,由于其与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息息相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老百姓最为热点的话题。
证券设计理论是当前金融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沿之一。该理论通过研究各种融资工具的特性,指导投融资双方选择最优融资契约,以提高融资效率。本文从现金流配置角度,在若干种情况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在抵御经济波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近年来的迅速增长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