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每天我都能感触到社区发展的脉搏在跳动,每天都能聆听到社区建设的音符在飞舞,思绪也不得不随之而旋转,生活中感触到的点点滴滴促使我对其进行反思性研究,特别是从中办2000[23]号文件为标志以来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全国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而至今正好历经10年历程,在建设时间阶段上进入了“节点”转折时期,这更增加我对社区建设进行反思性研究的兴趣。这种反思性研究,一方面是对已有实践和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对社区建设本质与规律的追寻;一方面理论的反思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实践中推动社区建设进一步深入,服务我国战略发展需要。本研究首先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进行梳理与归纳,透视其宏观发展脉络与特点,进而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调查数据和近年相关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同构性”与“非平衡性”这一悖论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解构。在结合“纵”“横”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是一种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基本结论,然后从社区建设目标、动力、主体、内容和路径等方面解构外生型社区建设的逻辑,同时寻求该社区建设模式的形成原因、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与实践困难,在反思性分析之后,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理论架构设想。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由、意义、基本概念、研究主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从“纵”的方面梳理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背景、历程与脉络。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城市化、社会转型、人们文明水平和需求提高、联合国社区发展运动的宏观背景和我国“单位制”解体、人口流动、城市社会问题频发、基层民主发展的微观背景下开启的。经历了建国初期、“单位-街居制”时期、社区服务时期、探索时期、实验阶段、示范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提升阶段七个时期。这一历程体现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地位“从拾遗补缺到发展战略”、内容“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建设主体“从政府行动到社会参与”、建设主体关系从“垂直控制到横向协作”、建设重点“从社区设施到社区管理”,建设决策“从被动回应到主动筹划”、建设策略“从实验示范到全面推进”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三部分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呈现的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现象进行现状解剖、溯源。这里所言的“同构性”,指社区建设的外在或内在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而不是“相同”或“同一”,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非平衡性”,指社区建设所具有的非平等性、相异性,或差别性,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本研究主要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公共服务与设施、社区组织人员配备、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经费保障、社区参与与民主自治”六个方面,在“全国四大区域、大中小城市、城市内不同区位以及不同收入的社区”等层面上进行对比分析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现象,然后从“社区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社会行动、宏观制度环境”五个方面追寻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的产生原因。此部分对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的解构性分析和原因探寻是下一部分论述的基础。第四部分,在前述分析基础上,得山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是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因为这一模式贯穿着如下逻辑:①国外环境与力量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诱导与影响力量。②社区建设目标存在着“基层治理单元”与“生活共同体”的纠葛,在实践中前者置于更为重要地位,使目标具有“外在性”。③建设动力存在着政府需要与社区居民需求的交织,在实践中前者对于社区建设发挥着更为明显的效果,具有“外生型”的动力特征。④建设主体存在政府、市场、社会、社区成员的合作与错位,实践中政府扮演着主体性的角色,具有“外生型”的主体要素。⑤建设内容存在硬件设施与精神培育的失衡,实践中前者成为重点,产生“外生型”的结果。⑥建设路径存在国家建构与社会演进的张力,在实践中前者为主要路径,形成“外生型”建设路径。而我国当前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来源于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背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社区建设资源的分配现实和城市社区建设的阶段性规律。当然,在这种社区建设模式下,存在着刚性社区管理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目标实现,社区参与不足引发社区治理困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方式单一导致供给不足与失衡,社区精神培育不足导致社区本质流失等实践困境。第五部分,在上述对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采取内生型的社区建设模式。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是相对于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而言的,在建设力量来源上,主要依靠社区内部的社会力量;在建设目标上,将生活共同体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来实现社区本质的回归;在建设动力来源上,社区居民需求是社区建设决策的主要依据;在建设主体上,各主体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回归与合作;在建设内容上,更注重社区精神的培育;在建设路径上,经过国家主导下社会行动的发展阶段,最终达到社区自治的理想状态。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动力和力量来源的内部性和社会性,以及建设主体间关系的多元性与合作性,当然,内生型社区建设的结果必然是社区内涵式的发展,是社区本质的靠近与回归。这种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合作主义,而要实现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首先要实现社区建设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与回归: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行动、市场辅助和居民参与。然后在主体功能明确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行动”的互动合作行动机制,这种行动机制建立的前提是建设主体利益社区化的利益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促成)政府与社区间的平衡与协商关系、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伙伴与共赢关系、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间的互补与互限的关系。这也是对未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宏观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