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自组装体系对中药单体成分的增溶促稳作用及其配伍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p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代科学手段诠释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所含成分复杂繁多,两种及以上中药配伍使得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等综合优势,但同时也导致其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复杂且庞大。中药复方配伍不仅体现在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作用上的协同增效,还可能通过各成分间相互作用改变活性成分物理化学状态以及溶解度、稳定性、透过性等生物药剂学属性,进而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本课题立足于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问题,以组分配伍为指导思想,从单体成分相互作用层面出发,选取甘草中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对中药单体成分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分子药剂学理论,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物质角度阐释甘草酸在配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阐释中药配伍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课题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系统地研究了黄酮类、生物碱类、蒽醌类、有机酸类等26种中药单体成分配伍甘草酸后的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变化,主要包括甘草酸对中药单体成分溶解性的影响,以及对其中10种黄酮类成分在加速降解条件(80℃/p H9缓冲溶液)下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进一步分析了甘草酸的增溶促稳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除苦参碱、阿魏酸和绿原酸外,甘草酸对其他23种中药单体成分均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P<0.01),其中,对黄芩素、木犀草素、芦荟大黄素三种难溶性成分的增溶作用最为显著,增溶倍数分别为1711.28、1607.66、1750.83倍;甘草酸对10种黄酮类成分在加速降解条件下的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黄酮类成分的t0.5增加值均在21.62%以上,其中橙皮苷、大豆苷的t0.5增加值分别为155.56%、200%。综合分析甘草酸对黄酮类成分的增溶促稳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甘草酸的增溶促稳效果与黄酮类成分自身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中药成分黄芩素(BA)为模型药物,从分子药剂学角度出发,对甘草酸在组分配伍过程中“潜在制剂”的形成与制剂学特征进行评价。优选超声-薄膜水化法制备黄芩素-甘草酸纳米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对黄芩素-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BA-GA纳米胶束的制备条件,并对纳米胶束中黄芩素的存在形式及体外释放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最优条件下制备的BA-GA纳米胶束的包封率为(80.95±1.11)%、载药量为(9.15±0.04)%、粒径值为(196.2±22.5)nm、多分散指数(0.254±0.012)及电位(-55.0±2.6)m V。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形成可显著改善黄芩素的溶解度,由0.15增加至690.90μg·m L-1。黄芩素在纳米胶束中以无定型形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胶束中药物呈现一定的缓释特性和p H响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在组分配伍中对其它成分生物药剂学属性的改进作用可能与其潜在制剂纳米胶束的形成有关。为进一步明确甘草酸在配伍中“潜在制剂”的形成,筛选甘草酸单铵盐(GAAS)作为超分子水凝胶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甘草酸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条件,在对凝胶的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超分子凝胶载药体系,以期从超分子复合体的形成角度进一步揭示甘草酸配伍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甘草酸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过程为溶胶—凝胶,其中浓度和温度是水凝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范围内5mg·m L-1的甘草酸单铵盐在60℃水浴溶解后,室温下冷却即可形成凝胶态结构。甘草酸水凝胶是一种稳定的酸性凝胶,具有热可逆性、“剪切变稀”及“触变恢复性”,药物能够以晶体和无定型两种形态稳定存在于水凝胶结构中,实验条件下水凝胶中黄芩素的总含量为82.29μg·m L-1,其中无定型黄芩素含量为11.99μg·m L-1。体外释药结果表明不同p H释放介质条件下凝胶中药物的释放过程包括突释和缓释两个阶段,最终累积释放率均能达到96%以上。综上所述,本课题以中药组分配伍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研究了甘草酸对中药单体成分的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规律。以代表性成分黄芩素为模型药物,分别研究了甘草酸两种自组装体系(纳米胶束与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及其对药物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所含的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可形成不同形态的“潜在制剂”,对其他中药活性成分起到增溶、促稳、改变释放特征等作用,从分子药剂学角度揭示了配伍过程中甘草酸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为中药甘草在配伍中发挥“佐使”作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线性领域,更多的开始了非线性领域的探索。激光器也越来越向小型化、高效率、高功率方向发展。铌酸锂晶体具有可以任意波长实现
光伏发电可以缓解能源不足问题、分布式微电网可减少输配电过程的电能消耗,但随着光伏装机容量的增加,对大电网产生的影响日益突出(如功率波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校园光储联合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组合的混合储能系统平抑光伏输出功率波动为研究中心,提出两种平抑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使得光储系统并网功率波动在电网允许接受范围内,从而提高电能质量:(1)针对传统指数平滑法的平滑系数为
烟嘧磺隆是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一种,因其毒力低、效果好及低残留等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但随着施用量的加大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其在自然环境中大量残留,对人类、动物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烟嘧磺隆除草剂的主要降解方式之一,其具有高效、经济且环保等特点,因此微生物降解修复污染环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其对生态环境以及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尚志市长期施用烟嘧磺隆的玉米田
研究目的随着眼科仪器及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对白内障合并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由于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眼部解剖的特殊性,术后眼压控制、手术对眼底的损害对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参数均可造成影响。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干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眼底OCT及功能参数变化。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大气环境污染的逐年加剧,改进现有燃油车的燃油效率,开发轻量化,高效,低耗的发动机零件是实现当前燃油车节能减排目标的可行方向之一。其中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因技术实现简单和成本较经济的特点,已成为当前燃油发动机的主流应用方向。VVT相位器零件中心环作为主要零部件对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零件的两个爪部自身结构原因,使得模具设计整体成型困难,中心环的爪部容
目的:探讨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旨在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管理和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A组术前不服用任何超前镇痛药物;B组于手术当天早晨口服120mg依托考昔;C组于手术当天早晨口服120mg
土壤中磷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提高玉米产量,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但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却只有10%~25%,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导致土壤中磷素大量积累,造成磷素资源极大的浪费。松嫩平原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连作玉米面积较大,秸秆大量剩余,秸秆还田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将秸秆中的磷素返还到土壤中,降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固定,活化土壤中难溶态磷,从而替代部分化学磷肥
本文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79~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同期(1979-2012年)欧洲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东亚区域臭氧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臭氧的异常变化
近几十年来,液晶材料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利用一维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对三种液晶材料即C16-NO2, TC6, E12-10-NO2进行了研究。结合一维红外光谱,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
1964年,为了解决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问题,人们而提出了一个被称为Higgs玻色子的新粒子[1]。2012年7月,人们梦寐以求的这一神奇粒子终于在欧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的ATLAS和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