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代科学手段诠释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所含成分复杂繁多,两种及以上中药配伍使得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等综合优势,但同时也导致其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复杂且庞大。中药复方配伍不仅体现在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作用上的协同增效,还可能通过各成分间相互作用改变活性成分物理化学状态以及溶解度、稳定性、透过性等生物药剂学属性,进而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本课题立足于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问题,以组分配伍为指导思想,从单体成分相互作用层面出发,选取甘草中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对中药单体成分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分子药剂学理论,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物质角度阐释甘草酸在配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阐释中药配伍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课题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系统地研究了黄酮类、生物碱类、蒽醌类、有机酸类等26种中药单体成分配伍甘草酸后的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变化,主要包括甘草酸对中药单体成分溶解性的影响,以及对其中10种黄酮类成分在加速降解条件(80℃/p H9缓冲溶液)下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进一步分析了甘草酸的增溶促稳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除苦参碱、阿魏酸和绿原酸外,甘草酸对其他23种中药单体成分均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P<0.01),其中,对黄芩素、木犀草素、芦荟大黄素三种难溶性成分的增溶作用最为显著,增溶倍数分别为1711.28、1607.66、1750.83倍;甘草酸对10种黄酮类成分在加速降解条件下的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黄酮类成分的t0.5增加值均在21.62%以上,其中橙皮苷、大豆苷的t0.5增加值分别为155.56%、200%。综合分析甘草酸对黄酮类成分的增溶促稳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甘草酸的增溶促稳效果与黄酮类成分自身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中药成分黄芩素(BA)为模型药物,从分子药剂学角度出发,对甘草酸在组分配伍过程中“潜在制剂”的形成与制剂学特征进行评价。优选超声-薄膜水化法制备黄芩素-甘草酸纳米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对黄芩素-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BA-GA纳米胶束的制备条件,并对纳米胶束中黄芩素的存在形式及体外释放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最优条件下制备的BA-GA纳米胶束的包封率为(80.95±1.11)%、载药量为(9.15±0.04)%、粒径值为(196.2±22.5)nm、多分散指数(0.254±0.012)及电位(-55.0±2.6)m V。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形成可显著改善黄芩素的溶解度,由0.15增加至690.90μg·m L-1。黄芩素在纳米胶束中以无定型形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胶束中药物呈现一定的缓释特性和p H响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在组分配伍中对其它成分生物药剂学属性的改进作用可能与其潜在制剂纳米胶束的形成有关。为进一步明确甘草酸在配伍中“潜在制剂”的形成,筛选甘草酸单铵盐(GAAS)作为超分子水凝胶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甘草酸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条件,在对凝胶的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超分子凝胶载药体系,以期从超分子复合体的形成角度进一步揭示甘草酸配伍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甘草酸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过程为溶胶—凝胶,其中浓度和温度是水凝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范围内5mg·m L-1的甘草酸单铵盐在60℃水浴溶解后,室温下冷却即可形成凝胶态结构。甘草酸水凝胶是一种稳定的酸性凝胶,具有热可逆性、“剪切变稀”及“触变恢复性”,药物能够以晶体和无定型两种形态稳定存在于水凝胶结构中,实验条件下水凝胶中黄芩素的总含量为82.29μg·m L-1,其中无定型黄芩素含量为11.99μg·m L-1。体外释药结果表明不同p H释放介质条件下凝胶中药物的释放过程包括突释和缓释两个阶段,最终累积释放率均能达到96%以上。综上所述,本课题以中药组分配伍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研究了甘草酸对中药单体成分的体外生物药剂学属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规律。以代表性成分黄芩素为模型药物,分别研究了甘草酸两种自组装体系(纳米胶束与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及其对药物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所含的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可形成不同形态的“潜在制剂”,对其他中药活性成分起到增溶、促稳、改变释放特征等作用,从分子药剂学角度揭示了配伍过程中甘草酸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为中药甘草在配伍中发挥“佐使”作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