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舶来品的电视情景喜剧在中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借鉴模仿到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漫长过程。作为电视艺术形式的情景喜剧,不仅具备了电视剧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创造性的将幽默、娱乐融入情景喜剧,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审美饕餮盛宴。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情景喜剧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不同时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代表作的分析,进而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及审美的变迁。《我爱我家》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而该剧的导演英达也被冠以“情景喜剧之父”的头衔。在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史上,《我爱我家》可谓是开先河之作,但是它的出现并没有马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甚至可以说一段时间内观众无法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电视形式。九十年代初,具有连续情节,以表现社会和人生情感的电视连续剧长期占据着观众的审美视线,使得观众形成固定的审美模式和接受习惯。随着《我爱我家》在各地电视台的频繁播出,观众也慢慢走出了固有的审美模式。它采用了中国式的幽默语言,塑造出漫画式的卡通人物形象,凭借具有时代特色的故事情节和对国外情景喜剧的良好借鉴,为中国电视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的出现,以及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情景喜剧如雨后春笋般跃上荧屏,并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方言情景喜剧将具有地域文化的语言融入情景喜剧这种新颖的节目样式,使其具有别样的审美风格和特色。方言情景喜剧在语言创新、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展现出极强的喜剧效果和艺术魅力。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情景喜剧力图从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实现对传统情景喜剧的突破与创新。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京派的《闲人马大姐》、海派的《老娘舅》、粤派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等,它们以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情景喜剧向观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享受,充分领略到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独特魅力。从《我爱我家》热播到方言情景喜剧的流行,电视情景喜剧成功地走出了审美变革的第一步——传统向多元化的延伸,由此所带来的众多流派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内涵,推动了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进程。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不断出奇出新是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虽说方言情景喜剧实现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具有诸多局限性。2005年最具突破性的作品《武林外传》呈现荧屏,打破了方言情景喜剧带来的审美局限性,将电视情景喜剧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创作班底将题材瞄准从未涉足的武林;语言吸纳了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元素,颇具后现代主义色彩;形式上的新“拿来主义”更是将章回体、网络、时尚和民族乐器的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武林外传》所具有的后现代审美特征,为观众的消费审美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情景喜剧的逐渐走上了审美消费的道路。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经历从借鉴模仿到自成一套,从传统模式到多元化发展再到创新的审美流变。文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审美特征的详细探讨,试图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审美的整个变革和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对电视情景喜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以及我们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激烈竞争,加强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电视情景喜剧的产业化进程,实现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