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从而为改善患者的RLS症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早期识别,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06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依据国际不宁腿小组制定的RLS诊断标准(2014年修订版)确诊的RLS患者48例,依据IRLS量表等级分为:轻度RLS组、中度RLS组、重度RLS组、极重度RLS组,对照组包括12名各方面符合并知情同意合作的的健康志愿者。通过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分析睡眠结构、腿动指数和觉醒指数;将TCD与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联合以同步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和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10分钟,应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方法导出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关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相关函数,从而评估RLS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结果:不同组别RLS患者和对照组睡眠结构特点分析显示,各组总睡眠时间、N1%、N3%、REM%、睡眠效率、觉醒指数、腿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RLS组、重度RLS组、极重度RLS组左、右侧相位差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dCA功能受损。RLS患者治疗1月后左、右侧相位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与dCA参数的关系,发现相位差减小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指数、腿动指数相关。结论:RLS患者睡眠结构紊乱,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低,腿动指数、觉醒指数升高。中度、重度、极重度组RLS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经治疗后RLS患者的dCA功能有所改善。RLS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受损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指数、腿动指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