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评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与《伊甸园》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一直密切关注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她们在性别、种族双重压迫下对独立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等问题。国外的文学评论界从多种角度对莫里森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创作手法,文学特色等,有的评论者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她的作品,但局限于单部作品,鲜有人用此理论研究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与《伊甸园》。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三部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从而揭示其复杂性,并体现作家对黑人女性身份的思考。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文部分,介绍了本文作者所运用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手法,托尼·莫里森的生平,国内外对她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分析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家”是黑人女孩身份认同的起点。一方面,本文从两位黑人女孩不同的身份选择与“黑人之家”的联系分析黑人女孩的身份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叙述人克劳迪娅与波莉命运的联系分析黑人女孩成长后将面临的身份矛盾。 第三章论述在小说《秀拉》中,成年后的黑人女性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本论文从主人公的出走与回家分析小说中表现的黑人女性自我与黑人社区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揭示黑人女性在身份认同中面临自由女性与母亲角色的两难选择。 第四章详细阐述莫里森在作品《伊甸园》中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进一步探索,而此前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中的一些矛盾,则得到了解决。本文从两个社会性别阵营的冲突揭示黑人女性真正的家之所在,从黑人女性漂泊形象剖析黑人女性认识自我之路,并指出如同神话中的伊甸园那样,莫里森笔下的伊甸园是黑人女性临时的避难所。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莫里森笔下人物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从社区到外面世界、再回到社区的过程,从身份的迷失到困惑、再到自我认同与彼此认同的发展过程,体现莫里森在创作中呈现出的矛盾、迟疑以及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揭示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艰辛与复杂性。因此,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介绍了工艺质量在产品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设计、工艺和生产“三足鼎立”的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工艺质量的“三重界面性”等内容,并对推动和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综合管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阐述巴赫金的复调文本思想时提出,她认为任何篇章都是对其它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