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草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农区草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有望成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源和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和共享平台,现如今我国草牧业中“草贱伤农”的事件频发,草地农业的发展理念和举措严重受阻。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农牧区草畜资源,打破草畜资源时间和空间供需不平衡、解决信息不对称,为区域草牧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农区草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有望成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源和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和共享平台,现如今我国草牧业中“草贱伤农”的事件频发,草地农业的发展理念和举措严重受阻。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农牧区草畜资源,打破草畜资源时间和空间供需不平衡、解决信息不对称,为区域草牧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腹地的肃南县为研究区,基于其草畜资源禀赋,运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样法选取研究区的农牧户,进行入户调研、收集行业主管部门资料,最终获取肃南县连续5年的草畜资源数据、有效调查问卷36份。然后,运用供需平衡分析理论、线性规划模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肃南县的家畜存栏量下降了18%,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饲草种植量尚未减少。通过分析肃南县草畜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实地调研发现,当地饲草种植户由于无法准确预知饲草料的需求,生产时一哄而上,导致饲草料的供给远远超过需求,肃南县存栏数为81.6万个羊单位的家畜只需53.6万吨饲草料,剩余的21.9万吨饲草料只能廉价卖出,这给当地仅靠饲草料增加收入的饲草种植户带来严重亏损,造成“伤农事件”;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肃南县家畜养殖数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家畜养殖户也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而无法获得质优价廉的饲草料,只能用价格昂贵的粮食进行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畜产品的养殖成本,肃南县家畜存栏量由之前的99.5万个羊单位减少到现在的81.6万个羊单位,减少了18%。肃南县因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草畜之间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2)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结合肃南县草畜资源禀赋进行种养结构优化调整后,可以使肃南县家畜存栏量增加7.2%,畜牧业总产值提高到3.65亿元。在肃南县要想实现草畜供需平衡、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参照线性规划模型给出的最优解来合理种植饲草料,以免造成草畜资源浪费,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依据肃南县现有草畜资源数据库信息,本文利用线性规划模型针对肃南县的实际情况设置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从而对肃南县的基本农作物、饲草种植面积、畜群结构和数量、畜牧业的生产效益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优化,对现行人工种植地和家畜生产管理方式进行优化配置。经优化调整后发现:家畜的存栏量为87.5万个羊单位,相比优化调整之前增加了7.2%;优化调整后,饲草的总种植面积下降了;基本农作物中,小麦的种植面积几乎没变,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的面积达到了30.8%,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3.65亿元。因此,在肃南县要根据畜产品的实际数量来种植饲草料,适当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秸秆饲料化的利用率,从而满足草畜供需平衡,实现提质增效。(3)构建草牧业智慧平台,发展“线上订单农业”。在肃南县设计出高效的草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的设计,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到肃南县畜产品的养殖结构及对饲草料的需求状况,这实现了种植户和养殖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做到产销无缝对接的“线上订单农业”,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了草畜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该系统中,以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后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库,并对基础草畜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然后分析该系统的功能设计和系统功能的实现模块,使得草畜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基于实地调研结果,结合肃南县草食畜牧业现状,本文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优化饲草料的种植结构和畜群养殖结构,以模型优化的结果为基础数据库,在肃南县开发高效的草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肃南县草畜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问题,其成功案例还有望解决更大区域尺度的草畜资源管理问题。从而实现加快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绿色兴农部署,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
其他文献
通讯行业一直以来就是科技发展的代表性行业,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即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作为上一代蜂窝网络技术的科研创新延伸,能够为公众提供更高效的每秒传输率,将以往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拓展连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构筑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通讯行业在第四次全球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背景之下,何以实现业务拓展,将发
本文从织物和生活的关系切入,论述织物作为一种生活与文化隐喻所具备的与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同的特点,以及其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转换。第一部分阐述织物和生活之间所具有的密不可分的多重关联,从织物的诞生到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因此织物之上能够承载非常丰富的关于生活的象征和隐喻,同时也表明织物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具有其它媒材所不具备的亲密关系。第二部分讨论织物在社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首当其冲的重大问题,即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针对如此紧急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制度仍需不断完备,从而为有效的处置生活垃圾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本文采用了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借鉴了循环经济法治理论、可持续发展法治理论、公民环境权理论。本文以四章内容阐述了我国
压铸机主要用于汽车工业,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增加,压铸机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其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和压铸机发生故障的频率将直接影响压铸机的生产效率。当压铸机设备发生故障时,会给压铸机用户和生产厂家因售后服务而带来严重的损失。随着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解决压铸机设备实时的状态和故障监测和远程故障诊断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对原系统的改进可以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压铸机用户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
橱窗展示给予观者的第一感觉是商业空间外部形象的展现。橱窗是商品销售的传播的环节,是获取商品信息的特有方式之一,企业通过橱窗加强商品展示,抓住顾客实现营销策略,实现橱窗的商业辅助功能。然而在实现商业功能的同时,人们忽视了橱窗的另一个功能——文化功能。橱窗作为城市街区的一个独特的空间,既是公共街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面对城市街道,面对人群开放的公共空间,同时又是一个纯粹的展示性空间,是一个具有“商业空间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改革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信息时代下,学生不比往常,收获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的诱惑,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太原市成成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一直在进行“高中历史学科主题教学”的探索,这一探索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在学生成绩分析、教师的探索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各方面都有了一些成效。随着“翻转课堂”新理念的引入,在充分考虑太原市成成中学的学情和教
秀山花灯是一种以传统民间艺术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间审美情趣。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当下,秀山花灯的文化生态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形式、文化信仰、文化机制、文化需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秀山花灯所扎根的土壤不断流失,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考验和危机。本文以秀山花灯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秀山花灯的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内容,对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秀山
本文以主题式教学法和初级汉语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英国汉语教学需求、学习者特点、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资源情况,以笔者任教的英国西北小城伯恩利的小学汉语课为例,结合笔者近一年的英国汉语教学实践,探讨了主题式教学法在该地区小学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针对汉语课被作为当地标准课程体制外的“兴趣课”“综合课”,设计了一套适合伯恩利小学初级汉语课的主题式教学计划,穿插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呈现了语言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对延续城市文脉和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重庆作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特殊的山地地貌与丰沛发达的水陆交通造就了众多类型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名镇,成为巴渝人民文化、文明与智慧的象征,也是重庆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但随着现今城镇化的高速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重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注重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国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果园已成为当地“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和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果园管理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相差比较大,尤其是果园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差距更大。因此,依托虚拟现实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