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旨在提升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经过临床病理确诊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病例28例,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后病理数据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既往病史,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胸部CT平扫及增强,记录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特点、病灶周围情况、是否远处转移及病变的影像诊断结果。病理数据包括大体表现、光镜所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分析患者症状的发生与病变大小及位置有无关系,本研究按病变大小(结节和肿块)将病例分为两组,使用SPSS16.0按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按发生部位(周围型和中央型)将病例分为两组,亦使用SPSS16.0按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发生率是否有差异。若均有差异,则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8例病人中,女性26人,男性2人,平均年龄46.5岁;经穿刺活检确诊2例,经手术取材证实26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6例、咳痰2例、胸痛3例、胸闷3例、咯血5例,子宫肿瘤术后体检1例,其余18例为普通常规体检。左肺13例,右肺15例;下叶多于中、上叶;周围型16例(57%),中央型12例(43%)。肿瘤直径<4cm者21例;25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6例病灶边缘清晰,2例轮廓欠光整;平扫密度均匀者为21例,密度欠均匀者7例,平均CT值为40Hu;28例患者中,12例可见外周或中央点状钙化。21例患者行胸部CT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平均强化值为45Hu;11例呈现早期较明显强化,9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进行性强化,仅1例静脉期强化略减退。12例呈均匀强化,其中小于3cm者有8例;9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大于3cm者有7例。21例增强病例中,15例可见“贴边血管征”,2例病灶动脉期出现“血管强化征”。28个病例中:3例可见“晕征”,1例见“空气新月征。  肿瘤细胞主要由立方上皮细胞及圆形细胞(多角形细胞)组成。肿瘤组织有乳头区、硬化区、实性区及出血区(血管瘤样区)四种结构类型,病灶内一般有多种结构共存。18例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TF-1(+)18例,EMA(+)18例,VIM(+)18例,PR(+)13例,Ki-67低表达5例。  结节组和肿块组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周围型和中央型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结论:  1.肺硬化性血管瘤可能起源于原始呼吸道上皮,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无阳性症状,少数病患可发生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闷、胸痛等阳性症状,但症状的发生与否与病变大小及位置并无关系。该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性激素有密切关系。  2.影像学上,肺硬化性血管瘤多单发,呈椭圆形或类圆形,界清,以<4cm者居多,外周部多见,好发于下叶,两肺发生率相似。CT平扫类似肌肉组织,密度多均匀,部分肿瘤可见点状钙化,增强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是其最大特点,亦可有“贴边血管征”、“空气新月征”、“晕征”、“血管强化征”等特征性表现。其增强特点与微血管密度相关,小病灶血管密度高,强化显著且均匀;病灶增大,血管密度降低,强化程度低或不强化,呈不均匀花斑样改变。各特征性表现亦各具有相应病理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