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2预诱导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探讨BMP-2预诱导对MCSCs移植后心功能改善的作用,为临床应用MCSCs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从雄性SD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通过单克隆培养技术、c-kit免疫荧光标记和RT-PCR检测心肌早期转录因子Nkx2.5的表达,从MMSCs中筛选具有心肌特异分化潜能的MCSCs。然后,在体外扩增培养。移植前用BMP-2预诱导,以启动M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结扎雌性SD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动脉结扎后不同时间取梗死区心肌组织,作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梗死区心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1周,于梗死区边缘分别移植MMSCs、MCSCs和BMP-2预诱导的MCSCs。在细胞移植后2周和4周,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变化。细胞移植后4周,取移植区心肌组织,作冰冻切片,Masson染色后观察组织结构变化,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瘢痕组织周围的微血管。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梗死区瘢痕面积和微血管密度。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标记心肌组织中含有Y染色体的MCSCs,检测这些细胞的cTnT表达。 结果:从MMSCs克隆中筛选出表达早期心肌转录因子Nkx2.5的c-kit+MMSCs克隆。心肌梗死后2h,可见缺血性心肌呈凝固性坏死。梗死后1d,心肌细胞溶解,并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梗死后3d,形成肉芽组织。梗死后1周纤维组织增生,梗死后2周呈现纤维化,梗死后4周瘢痕组织形成。在细胞移植后2周和4周,与对照组、MMSCs移植组和MCSCs移植组比较,BMP2预诱导MCSCs移植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强,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细胞移植后4周,BMP2预诱导移植组和MCSCs移植组瘢痕面积比率显著缩小,心肌再生明显。含Y染色体的MCSCs表达cTnT,表达强度同周围心肌细胞,移植细胞与受体心肌相连接。在细胞移植组梗死区CD31+微血管增多,微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MCSCs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后,能够分化为功能性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并诱导血管新生。在减少瘢痕范围和改善心功能方面,MCSCs的移植治疗效果优于MMSCs。用BMP-2预诱导的MCSCs在梗死区能够较好地向功能性心肌分化,显著改善心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Dysbindin-1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1,BLOC-1)的一个亚基,在多种溶酶体相关细胞器(lysosome-related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disease,AD)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记忆丢失及认知功能障碍为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病理改变为患者脑内出现β-淀粉样蛋白形成的
研究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yis,MG)是一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 (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突触后
成年哺乳动物视神经近端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短期内大量死亡。研究表明,其原因可能为: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的缺乏;胞内Ca
为响应各级政府发展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升级的号召,部分科研院所在异地建立了专业的孵化平台.本文以浙江某专业孵化平台为例,分析了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风险,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