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水体环境中的普遍问题,由富营养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其他修复方法相比生物方法具有无副作用并且容易操作等优点,因此成为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主体,在水环境有机物的降解与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对淡水生境中水华暴发不同阶段时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变化研究,对于富营养化的治理以及丰富湖沼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洋河水库和密云水库的表层水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两地连续采集水样。使用显微镜镜检技术对水样中藻的总量进行统计,并结合水质数据以衡量水华的不同状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洋河水库和密云水库不同水华状态下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显微镜计数和DAPI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两地不同水样进行了总细菌的计数。结果表明,在水华前期藻类的大量增殖过程中,总细菌的含量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水华高峰期至逐渐消减的过程中总细菌的含量则相对稳定。洋河水库水华的程度要甚于密云水库。分别采用PCR-DGGE和16S rDNA克隆技术对两水库不同水华状态下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水华暴发前和水华基本消失时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水华暴发高峰期差别很大;放线菌在洋河水库不同水华阶段稳定存在,而在密云水库不同的水华阶段其存在量差别明显;α-proteobacteria在两水库的不同水华阶段均有存在,在洋河水库水华的末期α-proteobacteria的存在量要高于其它阶段,而在密云水库α-proteobacteria存在量较高时期出现在水华的早期阶段。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水库不同水华阶段放线菌门类群的分布比例与PCR-DGGE分析结果一致;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Fibrobacteres、Planctomycetes、Chloroflexi类群在两水库中伴随藻类的增减过程具有不同的演替规律;Bacteroidetes类群的个体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在藻的暴发与休眠时期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藻类暴发期的种类和数量均低于休眠期;在洋河水库水华发生过程中,细菌的均度变化较大,而密云水库在水华发生的过程中,细菌的均度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