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新研究(2019-2022)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大题材电视剧是我国特有的电视剧类型,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随着时代发展以创新的姿态活跃于电视荧屏。创新,是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永恒命题,随着社会进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内容与形式日渐丰富,创作水平和创新速度持续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重大题材电视剧在回溯历史和立足当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与观赏体验之间的融合,从主题表达、选材内容、叙事策略、影像语言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拓展,以更精深的情节刻画和生动的细节描绘强化事件与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其文化传播力和社会服务力。本文以2019-2022年在主流平台或上星卫视热播的在受众群体中获得良好反响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重大题材电视剧精品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从创作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对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新点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对近年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新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基础以及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脉络。首先,对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概念进行梳理。其次,探讨对重大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视叙事学理论、陌生化理论。最后,梳理总结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脉络,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梳理。第二章,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意义。首先,重大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其艺术特征必然区别于一般电视剧的艺术特征,体现出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人民性和史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特点。其次,重大题材电视剧在叙事过程中以历史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人物为核心,呈现出独特的价值意义。史料价值方面,还原历史真相,增强历史认同,同时将一个个现实瞬间定格于影像之中,为受众留下更多的历史记忆。在社会价值方面,重大题材电视剧围绕不同行业的人物展开叙事,呈现人物真实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状态,书写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历史,弘扬奋斗者的拼搏精神,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在文化价值方面,重大题材电视剧以中国精神为内核,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植其中,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在教育价值方面,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对青年观众进行隐性的思想教育,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将电视文化符号的意义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凸显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公共属性和公益属性。第三章,重大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的驱动力。一言以蔽之,唯有不断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本章深入剖析推动重大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的驱动力。驱动力量不仅来自于国家政策的管制、市场竞争的压力、新文化传播格局的推动,更来自于科学的受众需求分析。受众需求是重大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所有的创作传播都是为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政策规制和文化传播格局决定电视剧的政治属性,市场竞争和受众需求决定电视剧的经济属性。这四种力量互相制约,推动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创新发展。第四章,近年来重大题材电视剧在内容方面的艺术创新。从选题立意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节和台词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究。选题立意又从主题表达和选材内容两个维度展开,近年来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在主题表达上超越对事件的单一性描绘,向更具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内容开掘,呈现出人文关怀性,宏大主题开始实现落地表达,既有温度也有质感。选材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受众所熟知的几件历史大事,而是挖掘新历史史实,选材视域更加宽阔,选材角度更加新颖。第五章,近年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形式创新。形式创新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两个维度进行论析。叙事策略更加丰富多样,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类型、叙事技巧、叙事逻辑、叙事视角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视听语言上表现出高质感的美学风格,分析了场景设计、技术赋能、色彩设计、意象集群、景别、剪辑、摄像机运动等方面的创新。第六章,对重大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的反思与展望。首先,爆款的出现往往会引发同质化,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后续创作定会跟随某一爆款进行规模化复制,久而久之,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选材内容,难免会陷入单一模式化的窠臼。其次,国际传播的有限性。反思问题可以为重大题材电视剧更好的创作指明方向。最后,探析重大题材电视剧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局势进行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一方面,树立跨文化传播的思维,在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诉求中寻求共通的对话可能性,即挖掘故事中相通的个体情感,关注中国文化中共鸣的精神内核,才能冲破“自我”与“他者”的壁垒,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交流。另一方面,要继续拓展选题范围,贯通古今,挖掘新鲜的题材内容,向世界展示个性化、立体化的中国形象,还要继续拓展传播渠道,打通国内外受众沟通的桥梁,发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重要潜能。本文以2019年以来播出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创新和独特魅力,并对该题材电视剧的未来发展创新提出建议。该课题研究试图为重大题材电视剧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新视域和方法,探索通过影像方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途径,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拓展新视角。
其他文献
边缘应力集中是机车轮对轴承疲劳失效主要形式之一。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是一种改善应力集中和综合性能的新型轴承。考虑机车轮对结构的力学性能,结合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结构特性,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其受载情况。为了研究应用于机车轮对的复杂载荷条件下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边缘应力集中情况,将深穴结构参数化,提出深穴角度α和深穴半径c两个参数,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其应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遗传优化算法对弹性复
期刊
印刷滚筒挠曲变形过大一直是制约现代印刷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在于印刷滚筒自身及其支承部件的刚度不足。从提高印刷滚筒支承刚度的层面出发,提出了预负荷弹性支承方法,给出了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设计思路,研究了基于预负荷弹性支承的变刚度印刷滚筒支承性能。结果表明,印刷工况下预负荷弹性轴承填充度最优值为65%,且预负荷弹性支承方法能一定程度降低印刷滚筒挠曲变形,研究结果将对印刷滚筒支承部件的设计提
期刊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应用于机车轮对能有效改善其综合性能。弯曲疲劳失效是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一种常见的失效形式。通过分析机车轮对轴箱载荷分布,采用Hertz接触理论确定轴承内部的载荷分布。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对机车轮对进行整体有限元计算,再局部分析滚动体的内壁应力情况,通过对比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和空心圆柱滚动体的内壁弯曲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机车轮对复杂的载荷下,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的内壁弯曲应力较空心
期刊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各影视平台陆续推出了系列反映党的发展征程的献礼剧,这些作品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着力于表现共产党员们坚定无比的革命信仰,凭借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历史价值观,成为建党献礼剧之中的主流作品。建党百年之时,各种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上映,一方面是电视剧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集中整合、科学配置的产物
学位
红曲生产是我国的传统工艺,正越来越深入的应用于肉类、酒类等食品的生产中。研究在红曲生产工艺中如何控制桔霉素的产生,可以有效应对国际上给红曲安全性设置的技术壁垒,并提高红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为满足立式扩散炉设备中晶圆片盒传输效率及定位精度高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五自由度混合型机械手,主体结构由Y、Z轴方向模组及SCARA机械手组成。利用改进型D-H法建立各连杆间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运动学正逆求解;针对无穷逆解的问题,通过构造目标优化函数结合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求解。最终基于MATLAB完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运动学方程正确,机械手的工作空间满足使用要求,所得最优逆解可使机械
期刊
历经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仍然焕发生机、葆有青春特质,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目的的党史题材电视剧深扎于我国的肥沃土壤,并积极地寻找与观众“对话”的方式。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重要节点的密集到来推动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繁荣发展,相较往年而言拥有较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不仅是创作数量的增加,更是创作模式和创作特征的更新迭代。建党百年视域之下,党史题材电视剧坚持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旧建筑拆除使得我国建筑垃圾总量急剧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我国低碳减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再生骨料是建筑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的重点关注领域。再生砂粉是建筑垃圾在制备再生粗骨料过程中的伴随产品或是直接加工成粒径在5mm以内的再生砂和再生微粉的混合物。目前,关于再生粗骨料在混凝土生产中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并在
学位
根据组合创新原理,通过对圆柱滚子轴承结构的创新研究,提出了一种在空心圆柱滚动体中嵌入PTFE材料的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新结构的设计方法。选择轻载和重载两种工况,在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确定三种滚动体的最优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分析对比了三种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应力、等效应力以及弯曲应力。结果表明:在轻载和重载情况下,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和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应力和等效应力基本接近,但弯曲应力明显降低,其中
期刊
集体记忆承载着群体的“过去”,它凝聚着人们记忆中最独特的元素。纵观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每一位时代亲历者都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集体记忆与特定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体现出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情感表达,它是建构国家认同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资源,能够重温历史记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形象;能寄托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向心力,对当下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非凡。近年
学位